中國文化着重親情倫理,可是在實際生活上,父母很少把對子女的愛掛在唇邊。
冰心早期寫過一篇散文《母愛》,第一段就說:「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親面前,仰着臉問她:『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臉頰,抵住我的前額,溫柔地、不遲疑地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不為什麼」這四個字,她說得何等剛決!
因母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這無私的愛,是人類賴以生存並要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的。
外國西方文化也着重親情母愛,而其表現較為明顯、外露;在日常生活上,子女慣常向父母詢問親情和愛,且直接要求父母親從口中解說,究竟爸媽有多愛自己的呀?
外國西方文化,認為擁抱子女,讓兒童直接感受父母之愛,對他們成長中心靈的滋養極之重要。
歐美國家的孩子,尤其是當他們的弟弟或妹妹出世之後,特別渴望得到確認,究竟媽媽、爸爸對自己的愛有多少呢?「愛」應該怎麼說得清楚明白呢?
我手上有一本於「親子故事時間」活動常講述的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已被譯成多國文字了,故事通過小兔子和兔媽媽的對話,更具體、更有趣、更深刻地把愛說出來了。
書中的內容,由小兔子張開小手臂,詢問大兔子的首個問題開始,兒子問媽媽:「猜猜我有多愛你呀?」然後像特別的接力賽那樣,小兔子一問再問,並活潑地舉高手,以至倒立起來表達他的愛有多高多大,兔媽媽也巧妙地用了具體的比喻來回答,例如,愛就像小河那麼遠,甚至愛到月亮那樣遠……
這些發問的鋪排,及各種新鮮淋漓的比喻,不但串起了整本書的主題,也使人通過溫馨的對答,層層加深對親子愛的詮釋。
我們處身現代,東西互滲,融會貫通,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父母既可自述愛的因由和表現方式,又可引導孩子回想自己一些生活的經驗,互為印證,思考從哪些方面感受到父母的愛呢?
通過閱讀東西文學作品,融和及互動思考,小朋友對雙親的愛及親子情懷的體會,將有更深刻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