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一品「瑪法」── 古代的外國移民/蓬 山

時間:2018-03-31 03:15:50來源:大公網

  儘管明清兩代閉關鎖國,但卓有建樹的外國移民仍不乏其人,尤其是在天文、數學、曆法、美術等方面的「西學東漸」,貢獻卓著。

  二○一六年六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演講時曾提到:「十四世紀中期,出生於撒馬爾罕的天文曆法學家伍儒應邀前往中國,在南京參與修建天文台,並在中國天文機構任職長達五十年。」伍儒在明太祖時授官欽天監博士,並被特批「占籍上元」,也就是擁有了首都南京的戶口。

  到了清代,外來移民最耀眼的巨星,起初都是歐洲傳教士,如湯若望、南懷仁、郎世寧。與《明史》對利瑪竇一筆帶過不同,《清史稿》單列了《湯若望楊光先南懷仁傳》,首開為歐洲人在正史中專節立傳的先例。

  《清史稿》載:「湯若望,初名約翰亞當沙耳,姓方白耳氏,日耳曼國人。」湯若望明末來華,供職於欽天監。他把「亞當」改為發音相近的「湯」,「約翰」改為「若望」。清軍進入北京後,他甘冒風險,毛遂自薦,以學識受到新朝廷的接納。湯若望進呈了渾天星球、望遠鏡、曆書,並準確預測了日食,被順治皇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是歷史上的第一個洋監正。湯若望還治好了順治帝未婚皇后的病,為此皇帝尊他為「瑪法」(滿語「老爺爺」)。湯若望不斷加官進爵,最後「進秩正一品」。

  歐洲人做到最高品級大員,湯若望應是第一人。清廷還按典制,加封其祖、父都為正一品,祖母、母親為一品夫人,並將誥命遠寄歐洲。不過,萬里之外的紅頭髮、藍眼睛的「老員外」,恐怕理解不了這一品誥命意味着什麼。

  清朝中後期,國門打開後,進入朝廷的李泰國、赫德則多為技術官僚。並從西方輸入了近代意義的國籍概念,清朝滅亡前夕的宣統元年(一九○九年),中國有了第一部《國籍條例》,規定:「凡外國人願入中國國籍者,准其呈請入籍。」 (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