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警惕大腸癌年輕化

時間:2018-03-26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腸道健康,不容忽視

  香港的癌症數據顯示,大腸癌已成為香港的頭號癌症,但市民對大腸癌的防備意識,彷彿不及其他癌症——男士會擔心肺癌、女士會擔心乳癌、年輕一族會擔心鼻咽癌。然而,其實近年情況已有所逆轉,大腸癌稍稍攀升成為頭號癌症。防治大腸癌,着實急不容緩。

  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政府宣布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又將資助範圍擴大至五十至七十五歲人士,這對市民而言是個好消息。而這亦反映大腸癌對市民健康的威脅,已不能忽視。事實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二○一五年的數據,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的頭號癌症。香港每十萬名市民便約有三十人患上大腸癌,二○一五年腸癌新症逾五千多宗,更有逾二千人因大腸癌而失去生命。

  非煙民頭號癌症

  若仔細分析癌症趨勢,以往肺癌是中年或長者,尤其是男士最常見的癌症,因為上一輩的男士吸煙比例甚高;對於非煙民而言,腸癌便是最主要的癌症威脅。至於女性,乳癌無疑不容忽視,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比例亦高於腸癌,但在五十歲以上的女性群組,腸癌比例仍較高,加上香港女性長壽已為全球之冠,腸癌風險會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另一個更驚人的數字是,於二十至四十四歲的群組,腸癌已超越鼻咽癌,成為年輕人的頭號癌症。

  這些數字顯示,在流行病學上,腸癌帶來的威脅愈來愈大。腸癌一如所有癌症,愈早治療,根治的機會愈大。現時的大腸癌篩查,包括大腸內窺鏡檢查及大便隱血測試,以往大腸鏡檢查數據均指出,介乎百分之八至十幾的病人會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瘜肉,但近年隨着內窺鏡進入高清年代,鏡頭解像度與電視屏幕質素提升,細小如一至兩毫米的瘜肉都纖毫畢現,對於發現早期腸癌個案大有幫助。所以,要預防大腸癌,市民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決定,本身已是重要的一步。

大腸癌徵狀隱匿

  在中國人的社會,大家對於癌症都有一種既定的觀念,就是要有身體不適的徵狀出現,才會接受檢查或治療,例如感到肚痛才會想到要做大腸癌的檢查。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早期的大腸癌未必有痛楚的感覺,待至出現痛感,往往已屬晚期。

  大腸癌的早期徵狀,都是以十分低調的方式呈現,例如貧血——有些早期的腸癌腫瘤會間中滲血,屬持續性失血,但受腸道結構影響,只有位於腸道末段的直腸癌,才會直接有大便出血的情況;其他腫瘤出血問題會變為輕微貧血。然而,許多人誤把臉色蒼白看為美白,錯過了身體給予重要的貧血警號。而透過大便隱血測試,可以找到這些隱藏的腸癌徵兆。

  大便習慣改變,亦是常見的腸癌徵狀,但有不少病人最初都誤把它視作腸胃敏感、腸炎甚或體質「濕熱」,尤其年輕患者。有些病人會表示感到大便排泄不順,有時會「肚谷谷」、有時會一瀉而盡,後來才赫然發現是腸癌所致。原因是腫瘤令腸內壁空間收窄,大便難以通過,形成如便秘的肚脹不適感,當大便累積至一定程度可撐開腫瘤阻塞的腸段,便如一瀉而盡那般,尤其若患者年輕,病人本身或醫生未必會聯想到是腸癌所致,同樣會錯過身體的異常徵兆和及早診治的機會。

  你是高危群嗎?

  腸癌共分四期,在不同期數發現癌症,治療的手法與效果可以大有分別。腸癌的第一及第二期未有擴散跡象,一期根治率達95%或以上,二期亦有逾80%;三期腸癌開始擴散至淋巴腺,根治率會跌至六至七成之間,並且開始需要化療;四期屬晚期,腫瘤已擴散至淋巴腺及其他器官,如腹腔、腹膜、肝臟、肺部等,治療的成功機會已在四成以下,是有很明顯的差別。而可惜的是,從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二○一五年的最新數據,只有9.5%的患者能於病情第一期時確診腸癌。

  所以,要有效治療腸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最重要的一點。

  現時,醫學界都建議五十歲以上人士接受標準的大腸癌檢查,包括一般抽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結果正常,理論上可視乎身體情況,在五至十年後才接受覆檢;若第一次已發現瘜肉,可視乎瘜肉數目及大小,用「冷凍電圈切除」予以即時切除治療。若患者最大的一粒瘜肉超過一厘米,反映腸道黏膜不穩定,易生瘜肉;瘜肉切除後會作化驗,若發現細胞有嚴重的不規則分裂(Severe Dysplasia),亦是癌症的警示,在上述的情況下,病人必須在一年內再接受第二次腸鏡檢查,往後的覆檢安排,同樣視乎檢查結果,按以上的步驟來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若年輕人士家族有腸癌病史,而自己有類似的腸道不適或貧血徵狀,宜與醫生商議適合的身體檢查,保障自己的健康,不要因為年輕而對癌症掉以輕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