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語言符號是一種兩面的心理實體」,是能指與所指的結合。能指是概念所表達的形象,而所指則是符號的抽象概念部分。如當我們思考或言說「面具」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就會在腦海中形成面具的形象,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關係,而如果我們把面具本身作為一個所指的概念,那麼面具形象的能指則是「由意識的諸多元素─願望、慾望、意象─共同形成的」。這樣就在人、面具、意象之間形成了一條能指鏈,而面具就是這條能指鏈的中介。
無論是觀賞原始時代的面具,還是面對當今時代的戲劇臉譜,都必然能通過面具的表層抽絲剝繭尋找到隱藏在其背後的生命的律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創造、孕育了獨特的面具文化。
面具常作遮擋面部、隱藏身份、角色戲擬之用,放置於性別角度來看,面具同時具備性別的「隱藏」與「展現」兩種功能。例如公元前二世紀的羅馬青銅面具,這種面具表現神話中的角色,儘管是由男人來佩戴,表現出來的角色卻可男可女,附圖所示的這一青銅面具表現的便是一位亞馬孫族的女戰士。
從十八世紀以來,面具就已成為了威尼斯狂歡節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狂歡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的「農神節」,當時人們為了祈求農史豐收會舉辦一場農神祭祀慶典,位於社會上層的貴族們礙於階級差異不能隨便拋頭露面與平民共享這場狂歡,於是便戴上面具以隱藏真實身份,既縮短了貴族與平民之間的距離,亦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趣味效果。
面具「消除性別、貧富、年齡、階級等屏障」的功用被延續了下來,在等級森嚴的威尼斯,人們利用面具來掩蓋自身的社會地位,甚至扮演起不同的社會角色。美國文化歷史學者詹姆斯.約翰遜曾指出「面具的誕生並不能縮短或消除威尼斯社會的等級差異,而更像是社會的潤滑劑」,在僵固不化的等級制度中保存了一定的交流與溝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