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地方美食小吃,除了口味上的各有千秋,人們往往還喜歡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寄託在其中。比如直接起一個吉祥的名字,或者委婉地找一些好詞好字的諧音。我想美食之所以叫美食,大概就在於此。韮菜盒子,就是其中之一,更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十分鍾愛的一種麵食小吃。不僅因為鮮香味美,我更鍾愛它的這個名字。在我的老家魯北,韮菜素有「久財」之寓意,盒子暗指和氣,而其形狀恰恰又是圓的,於是,連起來就是「財運長久、滿院和氣」。聽着就極有胃口。
韮菜盒子,幾乎各地都有,北方地區更是隨處可見。白麵的皮,餡也基本都是韮菜加雞蛋。但我老家的韮菜盒子,最大的特色在於製餡料。其他地方的做法,一般都是將炒熟的雞蛋切碎再摻入韮菜中攪拌成餡,然後用麵皮裹了,平放在平底鍋上烙製。而我老家是先將拌好的韮菜餡攤在麵皮上,再取一枚生雞蛋過來,也不必磕開打碎,只在雞蛋的頂端弄一小口,然後拿一根筷子伸進去順時針攪拌幾下,蛋液便順着那個小口均勻地灑在韮菜上。再用一張麵皮扣在上面,用手指將邊緣壓實,即可上鍋烙製。
這種做法是生韮菜和生雞蛋一塊熟,韮菜的鮮和雞蛋的鮮合二為一,奇香無比。切開後雞蛋是成片和韮菜連在一起,纏纏綿綿,特別養眼。
烙製韮菜盒子,可是一件技術活。用底油的多少,火候的大小十分關鍵,一般講究底油越少越好,火則越軟越佳。韮菜不喜重油,油太多會蓋過韮菜原本鮮味,口感就大打折扣。火要軟,是為了讓其均勻受熱,以免焦糊。
很幸運,母親就是一個烙製韮菜盒子的高手。彼時家裏日子窮困,就是想多用點油也沒有。那時候,我記得母親只是用炊帚在油碗裏蘸一下,再迅速刷在鍋底上。盒子放進去後,不停地旋轉,然後再翻過來烙,直到麵皮漸成焦黃色,便可出鍋。
出鍋後,圓圓的一張韮菜盒子,用刀切成四份或者六份,全家人各自拿起一份,往裏一捲,成喇叭狀,然後兩手托着吃。
也有的地方做韮菜盒子,只用一張麵皮,裝餡後對摺,為半圓形,也叫「哈餅」。哈餅因為小,便不必再切開,拿起一個直接上口咬就行了。吃起來儘管方便,但其長相怎麼看都比我們老家那種圓圓的韮菜盒子遜色幾分。
韮菜盒子,四季均可享用,但最美味的還是在春天吃。古人雲,春日嘗鮮,首推春韮。大美食家蘇東坡也有「青蒿黃韮試春盤」的佳句。正是春韮上市時,頭刀韮再配以山雞蛋,那味道,想想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