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過年憶舊/厲彥林

時間:2018-03-24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貼對聯、包餃子充滿年味資料圖片

  離開沂蒙山區三十多年了,但故鄉過年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那時剛入臘月,年芽就在沂蒙山人的心裏萌動了。在外的人,無論路途多遙遠,早就開始籌劃如何回家,或給家裏寄多少錢物;家裏的老人、妻兒,更是精心準備,翹首盼望親人的歸來。

  到臘月二十三,就算正式邁入年檻了。清晨,家家舉行「辭灶」儀式。買上火紙,燒三炷香放一掛鞭炮,送舊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各家吃完「辭灶」的水餃,就忙活着置辦年貨。老太太和媳婦們樂呵呵地忙着縫製被褥和棉衣,趕集買布料、做衣服,然後蒸饅頭、烙煎餅、做豆腐、造粉條、生豆芽,把地窖裏冬藏的大白菜、青蘿蔔、芋頭、紅薯掏出來,把用玉米稈或草苫子覆蓋在地裏的小蔥、香菜刨出來,把所有吃的東西都做成成品、半成品。孩子們則恨不得把時鐘撥快幾圈。這時走村串巷崩爆米花的生意也很火,孩子們從家裏舀上半瓢苞米或黃豆,「嘭」的一聲,就崩出一提籃,撒進點白糖,與核桃仁和炒熟的花生仁攪拌在一起,又香又脆。

  年前這幾天,是農家最快活的,也是最疲憊的。男人們特別勤快,爭着搶着幹重活,趕集上店、殺豬、宰羊、劈柴、擔水、掃院子。再說掃屋吧,等瞅個好天氣,先把屋裏所有的家什搬到院子裏,待把屋樑和牆皮上的灰塵、蜘蛛網打掃乾淨以後,再用掃帚蘸着細黃土的稀泥湯,將牆皮均勻地刷一遍。等到黃泥湯乾了,屋裏格外乾淨亮堂。條件好的人家,乾脆用白石灰將牆皮粉刷得雪白耀眼。到年根底,豬頭、豬蹄、豬腸最搶手,因這些東西可炒可煮,可放上黃豆做成肉凍,是上等的酒餚。上世紀七十年代買這類東西需憑票或託人批條子。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家戶戶還喜歡這道菜。以前農家有冰箱的少,這些吃的東西收拾好了,就裝進竹籃或用繩繫起來,掛在堂屋裏,既防變質,又顯得場面。

  在村子裏走走,到處是肉魚的香味、鞭炮的火藥味和酒味。這可能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年味了。親戚朋友來了,菜容易準備,再說這個時候誰的肚子裏都不缺油水,那酒就有講究了。過去手頭不寬裕,每家打一大塑膠桶散瓜乾酒,那酒純正、便宜、地道。如今家境好了,那酒不光要買瓶裝的,而且還成箱地買,有的還買上幾瓶高檔的酒。親戚、朋友來了,酒必須喝盡興,喝出一個感情來。喝到一定程度,就開始生拉硬拽,想出許多勸酒的理由,有時客人沒醉,主人自己先喝得一塌糊塗啦。

  年三十叫「月盡」,白天忙着貼對聯和年畫,下午姑娘、媳婦們就忙着包水餃,籌備年初一早上這頓「節日大餐」。那水餃,小麥麵做皮,白銀一般,形狀如元寶,所以吃上餃子意味着來年招財進寶,日子紅火。當晚要「守歲」,晚輩坐在長輩面前敘長拉短。如今也改革了,等到晚上八點,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活,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嗑着瓜子、剝着花生,或吃用糯米炸的食品,一邊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好熱鬧的青壯年找在一起喝酒、打撲克,直鬧到天亮。當晚剛到十二點,各家各戶的鞭炮就響起來了,一是驅鬼避邪,一是期望早早發家。那鞭炮聲此起彼伏,徹夜不絕。年初一早晨,老人起得特早,先是到院裏望望天空,看看今年的運氣。如果天空晴朗、萬里無雲,那說明這一年闔家安康,生活順當。假如有雲或起風,便預示着會有磕磕碰碰、不夠順心的事情,先給自己提個醒。燒什麼柴火下新年的第一頓水餃是有講究的,如今許多家庭有了煤氣灶,但多數人家還是燒攢下的豆秸或芝麻秸,用它們燒水下的水餃可口,還預示着日子節節高呢。對上年紀的人來講,這年顯得更為重要,把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一點點都融入了這過年的歡樂、吉祥和祝福之中。彷彿忙碌一年,就是為了過這個年;過好這個年,新一年就有了着落和寄託。有的家庭也因忙亂偶爾傳來幾句爭吵聲,但因滿腦子是好事和喜事,也顧不上記仇,轉眼又和好如初。要是知心朋友,必定好話成堆,酒瓶成堆。大家都在守候這過年的祥和,只圖老人樂呵、孩子高興、家庭和睦、全家幸福平安。

  這些年,生活越來越富足,日子也越過越舒心,年味卻越來越淡了。無論城裏的人,還是鄉下人,過年不用忙活,吃的穿的用的與平時沒啥兩樣。經濟富裕的外出旅遊了,把過年看得不如往日重了。許多好的傳統習俗被淡忘或丟棄,這也是一種缺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