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貧富十年/葉 歌

時間:2018-03-19 03:16:09來源:大公網

  十年前,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聯邦儲備降息救市,政府出資支撐金融、汽車行業。百姓資產大規模縮水,有的破產,有的失去棲身之所。美國的「經濟衰退期」長達數年,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回血。如今失業率已低到4%,但20%的工作者為短期打工的「合同工」(contractor),收入按件計算,做完一樁得搜尋下一樁來錢的生意,僱主還盡可能壓低他們的工資,不提供醫療保險等福利。

  十年來,美國經濟學家、心理學家一直被這個歷史悠久的問題困擾:同為OECD發達國家,為什麼有些國家能將每年GDP的20%、30%節省下來,包括希臘、美國、英國在內的另一些國家卻只有5%或更少的「存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華裔經濟學教授Keith Chen說,這可能是因為語言不同所致。

  分析各國的大數據,排除年齡、教育、婚姻、家庭組成、經濟條件等因素後,他發現:如果語言中動詞沒有時態變化(如漢語,日語,挪威語),那麼用這種語言的人存錢更多。而說英語、希臘語等區分現在和未來時態語言的國民就不愛存錢。他假設,如果語言中現在與未來連成一氣,說話人不得不時刻面對未來就在眼前的真相,也就有了積穀防饑的緊迫感。而區分時態的語言將現在和未來分割得清清楚楚,說這類語言者會覺得明天還早得很,也就不會未雨綢繆了。

  語言的效果果真如此強大?至少Keith Chen對此深信不疑。他還指出,「未來語言」國的人民抽煙率更高,因為他們及時行樂,對以後的健康危機並不上心。「無未來語言」國的人民則不然,他們寧願暫時吃苦,日後享福。

  就算發現屬實,也很難證明語言和存款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且,難道英美政府還能為了避免金融危機而強迫國民學中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