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隊長是怎樣煉成的/專訪《紅海行動》主角張譯

時間:2018-03-19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張譯塑造的隊長楊銳沉着果敢,指揮戰鬥,穩定軍心,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紅海行動》劇照

  由也門撤僑行動真實事件改編的軍事動作電影《紅海行動》票房截至三月十七日已達三十四億六千多萬元人民幣,引發網絡各大平台廣泛探討,觀眾評價該片節奏緊繃,熱血刺激。主演張譯塑造的「蛟龍突擊隊」隊長楊銳一角沉着果敢,指揮戰鬥,穩定軍心,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張譯日前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講述他的從影心路。/大公報記者 王豐鈴

  在八人突擊小隊中,飾演隊長的張譯,是唯一有過行伍經歷的演員。至今當兵的很多習慣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比如酷愛整理,現在讓他立正稍息,齊步走正步走,也還能做得非常標準。不過自二○一○年《兵團歲月》之後,張譯已近十年未接軍旅戲,他直說這次回歸除了有片方和導演因素,戲本身也合胃口:「我以前都是演陸軍,第一次演海軍,特別喜歡大海和艦艇,包括藍色的海軍軍服。」

  舉手投足軍人本色

  其實最開始接到這部戲時,張譯心裏有點沒底,他不認為自己了解當下的部隊。「部隊的進步太大了。改革之後軍事科技和戰鬥力大大提高,軍裝都改成新式的了。」他聽說近年內地不少大學生自願服役,感到熱血沸騰,「一個人最重要的成長階段就是十八、九歲到三十歲這十年,部隊一定會給他們一個烙印,一個成長的更強大的動力。」

  十九歲那年,張譯考入當時的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話劇團,一待就是十年。當兵的日子有苦有甜,一天如經歷四季冷暖。張譯笑着回憶,戰友們每天五點半起身,在寒冷的雪地和山裏練聲,打軍體拳、練隊列暈倒後爬起來繼續,打掃內務之後是學習表演、形體和台詞的時間;晚上去部隊演出,才如同明星般享受鮮花和掌聲,有小戰士拿武裝帶追着要簽名。但這些都不重要,張譯每天熱盼着的,是睡前男孩子們開始聊天的那一刻,「那是一個人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我最嚮往的,所以當我成名之後,也沒有很高興。」

  讓他一炮而紅的是十年後那部《士兵突擊》,張譯飾演的班長史今溫暖動人,舉手投足間皆是軍人本色。繼而成功塑造兵油子孟煩了、小提琴天才喬海洋等不同類型的士兵角色,然而此時的張譯希望尋求改變,正逢家庭劇攻佔熒屏,「兵哥哥」脫下軍裝化身「國民女婿」,張譯卻又開始「不安分」,因為「不能再騙觀眾了」,一方面他覺得外表不再像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方面是過了熱血衝動的年齡「會演得不像,很擰」。

  二○一四年,他接到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片約,但張譯認為自己不像老闆。「我就想找個不像的,所以我覺得你合適。」陳可辛說。「當時一下就把壓力放掉了。和可辛導演是最放鬆的,他跟你在一起,聊的更多的不是電影中的角色,有時候會講到他父親,講他和曾志偉大哥的故事,講過往作品中的經驗,似乎能看到整個香港現當代的電影發展史。」張譯說。這個角色為他捧得金雞獎最佳男配角,並開啟《山河故人》等作品中的企業家形象。

  感悟角色思考生活

  張譯不願將兩部體量不同的作品拿來比較。「《士兵突擊》我覺得像是一杯茶,不是很燙,小火咕嘟咕嘟慢煮,讓觀眾徹底融入,讓你最後離不開這杯茶,這是士兵突擊的味道。《紅海行動》的魅力在於,它上來直接就是一鍋滾開的油,觀眾是油條,就被導演扔到油鍋裏瞬間膨脹起來,所以每一個人看完電影都說非常燃。」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飾演的角色身後的背景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張譯說在一剎那對許鞍華導演產生敬佩,是合作《黃金時代》時留意到某幀畫面令他沉浸在該時代中,畫面中的二蕭故居甚至感覺聞到冬天哈爾濱破敗老居民樓的味道。讓他拿到白玉蘭最佳表演獎的電視劇《雞毛飛上天》中,主人公從零到成為義烏首富,身後亦是當地整個產業模式的升級。

  張譯在這一類角色中找到非常大的快感。他在片場利用零碎時間,把對角色和生活的感悟,分享在社會化問答平台「知乎」上,並從這個「分門別類的知識抽屜」中看見各種各樣的想法。在張譯著《不靠譜的演員都愛說如果》中,他寫道:「演員,幾乎每天都行走在路上,住着不同的酒店,聽着不同的方言,他們通常有着強烈的想像力和表達力,講出來的故事,有趣味有節奏有懸念有包袱,也許早就脫離了故事的原貌,可是沒關係,好玩就可以。我喜歡聽別人講的故事,更希望它們得以保存。」

  近十年後再次出演一名軍人,感覺上會有不同嗎?張譯換了個角度回答記者:「一個演員在成長了之後,他所需要的養分,不再僅僅是那些簡單直接的體驗生活、觀察生活,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哲學的、思辨能力的增強。通過角色和他背後的時代變遷,以及時代變遷之下個人的改變,我學到了很多。」 圖: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