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古代樂器曾侯乙編鐘被搬上舞台 /資料圖片
新年後,央視播出了一檔新節目——《經典詠流傳》。這是一檔詩詞音樂節目,以詩和歌,將傳統詩詞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用歌曲的形式來傳唱詩詞經典。
我很喜歡這檔節目,一期不落地追看。在欣賞歌曲之餘,我注意到節目中一些用來伴奏的樂器。這些樂器我之前都不熟悉,所以對它們很好奇。
聽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演繹的《登鸛雀樓》時,我對開頭一段蒙古呼麥和中間一段鬥琴印象深刻。這段鬥琴實際上是一把薩朗吉與一把古典結他的對決。我對古典結他不陌生,但是薩朗吉卻是第一次看見。它樣子笨重,造型複雜,可奇妙的是拉出的琴音卻有着冥思般的音色,撫慰人心。薩朗吉是Sarangi的音譯,它被稱作「印度的小提琴」,特別之處在於琴弦特別多,竟然多達三十九根,可想而知,學習演奏的過程不會輕鬆。正因為有難度,薩朗吉日漸衰落,如今會演奏的已經不多見了。
民謠歌手趙照的《聲律啟蒙》,琅琅上口,非常好聽。演出時,舞台上一把特殊的伴奏樂器吸引了我。打眼望去,樣子和簫很像,但它不是簫,它的名字叫做尺八。看完節目,我查資料才知,尺八在隋代和唐朝,曾是宮廷中的主要樂器。它表面有五個孔,因長度為一尺八寸,所以叫做尺八,它與簫的區別只在於孔和吹口的不同。宋代之後,尺八被流傳到了日本,之後,簫和笛子漸漸取代了用於宮廷雅樂的尺八的地位。因我比較喜歡簫和笛子,故而對尺八也產生興趣,去蝦米音樂下載了很多尺八音樂,閉上眼睛聽,音色蒼涼遼闊,餘音繚繞。只可惜,那些曲目基本都是日本藝人演奏的。尺八源於中國,如今在國內卻鮮見身影,反倒在日本得到發揚光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奧運冠軍孫楊,在《經典詠流傳》的舞台上演唱了一首鏗鏘有力的歌《亭亭山上松》。給他擔任伴奏的樂器也很少見,它的名字叫缶。擊缶人手持兩根棒子,通過敲打缶,為歌者伴奏。缶,實際上是種陶瓷容器,類似水缸,古人喜歡拿缶盛酒,酒至酣處便一邊敲打着盛滿酒的缶,一邊大聲吟唱。後來,缶就演變成了一種樂器。擊缶的氣勢非常大氣磅礴,很適合伴奏《亭亭山上松》這樣勵志的歌曲。
龔琳娜和她的德國丈夫老鑼,每次露面都讓人眼前一亮。此番,兩人又聯袂搞出新創意,竟把沉睡了兩千五百年的古代樂器曾侯乙編鐘搬上了舞台,為龔琳娜演唱的《上下求索》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文物,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重達好幾噸,是古代的大型打擊樂器。演奏者用木錘敲打不同的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看着舞台上壯闊的編鐘和白衣紅唇的龔琳娜,耳邊傳來高亢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楚辭離騷的古風味道。將當代音樂和古代樂器相結合,《經典詠流傳》不僅傳唱了經典詩詞,還將被人遺忘已久的古樂器的聲音復活在舞台上,所以,能不給央視點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