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福建中學的千禧校舍設有室內游泳池
作者供圖
隨着香港城市化不斷擴展,人口亦逐年遞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如雨後春筍湧現的天台學校已經不能趕上時代發展需要,於是港英政府於六十年代後期在公屋毗鄰開始興建五層高、有二十四個課室的校舍,兩排課室夾着走廊,不通風又昏暗,學生也依舊只能在附近的球場上體育課。
七十年代,獨立校舍終於出現,變成方方正正的「火柴盒」學校,多了地面籃球場和位於六樓的室內禮堂,不過課室一般還是置於走廊兩側,通風採光依然欠佳,但對比起天台學校而言,學習環境已經優勝得多。到了八十年代,港英政府發展推出標準學校設計,每層六間課室排成一列,用上單邊開放式走廊設計,改善空氣對流和天然採光,而禮堂就設於二樓,同時當作室內運動場。此外,因為九年免費教育令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這時還出現連臂式校舍,兩所學校會共用一座禮堂。
到九十年代末,本來的學校都開始拆卸翻新,而新設計的校舍被冠以千禧校舍之名。這些千禧校舍分為L形和U形,大多有三幢,有二十四或三十個標準課室,設籃球場、圖書館、語言室、特別室,更加入了電腦和多媒體設備,追上時代步伐。由於中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所以新建的校舍已經不僅僅限於提供小學教育,而是可以讓辦學團體開辦中學課程,使校舍的應用更具彈性,而事實上,現時使用中的千禧校舍,中學教育的比例比小學還要多呢!
二○○五年,學校建築推行非標準設計,學校可以按自己的教育目標來設計,一些國際學校和直資學校在設計校舍時有更大自由度,甚至加入演講廳、室內泳池,越來越精彩。當然,學習環境改善了,教學成本也羊毛出自羊身上,學生家長自然要負擔更高昂的學費,但這種精英教育制度是否可取,在社會上仍然是一個熱門的爭論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