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孫文手書「天下為公」橫匾在小公園亭重見天日 作者供圖
林建岳等多名潮汕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在北京兩會期間聯名提出申建汕頭自由貿易港的提案,在潮汕地區及海外潮人圈引起頗大反響,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指,汕頭申建自貿區的最大優勢是有實力雄厚、在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潮商」。從改革開放前廣東第二大城市、改革開放後全國四大經濟特區之一,到淪為三四線城市,經濟總量僅排全省中游,幾乎被邊緣化,沉寂逾十年的汕頭,又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到來了嗎?
這個提案讓我想起春節回汕頭的見聞。聽說老市區小公園「四永一昇平」一帶正在展開保育工程,我趕緊抽空去懷舊一番,拍了一輯照片,留住往日的記憶。我將部分照片發上微信朋友圈和FB,有老汕頭的地標南生公司(百貨大樓)、小公園亭,還有鮀江旅社、大光明戲院、汕頭開埠陳列館、外馬路郵電局、永泰路騎樓等,短短一兩個小時,竟然有幾百個點讚和留言,當中不少是身在外地或港澳和海外的潮汕同鄉,看到自己熟悉的家鄉、熟悉的街道和大樓,感到格外親切,也有好幾位從未到過汕頭的朋友留言讚嘆:「哇!想不到汕頭老市區這麼洋氣這麼繁華,一定找機會去看看」。
是的,汕頭曾經是一個很洋氣很繁華的海濱城市,開埠一百多年形成獨特的海上貿易歷史文化,對國內外遊客絕對有賣點,令人遺憾的是近年汕頭在城市形象宣傳方面的投入似乎十分吝嗇。汕頭之所以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與深圳、珠海、廈門並列為中國四大經濟特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汕頭與海外的歷史淵源。饒宗頤總纂《潮州誌》大事記:「咸豐十年(一八六○),英國設領事府於汕頭」,而在汕頭開埠兩年前,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便提到「汕頭是遠東唯一具有商業意義的港口」,汕頭的國際知名度可見一斑,當年的香港在哪兒呢?中國早年的海上貿易包括海上絲綢之路,汕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上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汕頭港貨物吞吐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大批透過海上貿易或在東南亞、歐美甚至南美等地創業發了財的潮汕商人,在汕頭蓋起一座座洋樓,形成以小公園為中心、包括「四永一昇平」一帶的繁華市中心,這些洋樓多採用羅馬希臘風格的圓柱,又不乏潮汕文化的元素,與北方城市如大連的西洋建築的風格不一樣,站在小公園四望,每一條街和幾乎每一座洋樓都各具特色,與今天很多城市建築物千樓一面大異其趣。而「四永一昇平」街道兩旁的騎樓風格,則與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東南亞城市老城區建築一脈相承。當年「四永一昇平」的居民大多有海外關係,改革開放後不少人移居港澳和海外,隨着市區發展重心東移,慢慢地這一片代表百年商埠的小公園和「四永一昇平」一帶繁華不再,後來更幾乎成為空城。有一年我重遊故地,從老媽宮步行到志平路海員俱樂部,一座座舊樓人走樓空,有的搖搖欲墜,街上行人寥寥可數,幾盞昏黃的街燈在寒風中搖晃,一片破敗的景象令人不忍卒睹。我擔心的是,當局會不會像當年拆掉紅磚樓、紅亭、舊市府門樓一樣,把這片全國獨一無二、全球三千萬潮人集體記憶的老市區建築群拆毀推平,變成房地產工程?
一年又一年,終於看到老市區保育工作正式展開,「文革」中「破四舊」燒掉的小公園亭已按原圖重建,孫文手書「天下為公」橫匾重見天日,百貨大樓的黃色外牆油漆一番,安裝了射燈,愛西乾麵的舖面如舊食客大排長龍。聽說春節期間小公園一帶入夜每一幢老建築物都張燈結綵,遊客擠得水泄不通。我趁夜幕未完全降臨之前,拐到老潮興街街口,在「古舊書門市部」的殘破招牌下拍一張照,就趕快撤退。
臨離汕回港前,約了幾位潮汕籍的香港朋友聚會,話題離不開對汕頭近年發展的看法,大家對擔任市委書記不到兩年、剛剛宣布升任副省長的陳良賢,和前任市長劉小濤(不久前調任潮州市委書記)拍板啟動老市區保育工程的魄力大表讚賞,期望繼任者能夠把這項功在潮汕的保育工程繼續進行直至完成,可以相信,這項工程未來可產生的經濟和文化效益,將不可估量。如果這次港澳地區的潮籍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申建自貿港的提案得到批准,加上汕頭至香港高鐵即將通車,汕頭將迎來上世紀初開埠大發展和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之後的第三次黃金發展機遇,小公園和「四永一昇平」,將再次成為汕頭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