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時經常上演的粵劇,大多不離「仙鳳鳴」、「新艷陽」、「大龍鳳」以至「頌新聲」等昔日大班的戲寶。編劇家當然首推最為觀眾熟悉的唐滌生,他善於就着不同老倌的風格和特質創作劇本,以吳君麗為首的麗聲劇團編寫的《百花亭贈劍》,便是其中一齣度身訂做的最佳例子。
《百》劇自一九五八年開山演出之後,歷年來在港演出的次數,雖不及唐滌生其後傳誦的四大名劇,但也不遑多讓。不過,《百》劇有兩次不凡的演出紀錄,首先是二○○七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邀請了香港八和會館統籌粵劇赴京演出。當時的八和主席、名伶陳劍聲,率團到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演出兩場粵劇折子戲,包括《百花亭贈劍》及《洛神之七步成詩》。
本年度的香港藝術節,戲劇家毛俊輝領導年輕編劇及一批新進演員,全新改編《百花亭贈劍》,就是該劇另一次別具意義的演出。
《百》劇其實同樣是生旦為主,配以另外「四柱」支撐而成的傳統粵劇。生旦角色亦是文武兼備,愛恨交纏,故能吸引戲迷愛戴。《百》劇較大特色是丑生八臘的戲份特強,更是故事的牽引點,推動着生旦角色的命運發展,因此要求丑生的表演水平不比尋常。
毛俊輝是本港戲劇名家,他發掘了原著的演出重點,加強生旦二人相遇之後的心理變化。生角江六雲對於自己傾慕百花公主而產生的自我懷疑,明顯更為突出。除此之外,全劇的結局作出新的安排,讓六雲與百花浪跡天涯,也能營造現代劇場的浪漫氣氛。
我覺得毛俊輝最大膽的剪裁是刪去田連御的枝葉角色,以及將曲詞濃縮,甚至是原本的口白亦免去鑼鼓點,讓角色的對話傾向自然。人物不但較為生動,全劇的節奏亦順滑流暢。現在大約兩個半小時的演出時間,方可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進場欣賞粵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