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實體唱片復興行業現曙光

時間:2018-03-13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唱片商會會長林錫堅/香港唱片商會供圖

  今時今日,香港唱片業已發展到數碼化年代。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盛行的黑膠唱片,在懷舊風氣下,如今亦有回歸趨勢,加上一班始終支持CD的樂迷,即使網上音樂平台發展蓬勃,但唱片業終熬過高山低谷而再露曙光。/大公報記者陳惠芳 文、圖

  成立已超過半世紀達53年的風行唱片,老闆林錫堅子承父業,最近當上香港唱片商會會長。從小在父親薰陶下,分辨音樂質素高低早已耳濡目染。成立於1965年的風行唱片,當年主要出品粵曲、國語粵語時代曲,中國音樂及中西流行音樂CD、SACD、DVD、VCD及盒帶等產品。他們儲存的產品都是寶藏。

  林錫堅曾經歷過唱片業高低潮,於低潮時他不斷轉營唱片產品模式,卻仍望不到曙光。但這次受訪他滿臉笑容說:「唱片業終於見到曙光了。」

  人性化的音樂享受

  香港唱片業孕育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登至高峰。但隨着互聯網快速發展及大量侵權行為,香港唱片業銷量不斷下滑,面對着極大的挑戰。

  林錫堅說:「可是從近期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唱片業的銷量由1989年的25億收入跌至2014年的2.79億,如今有反彈跡象,回升13%,至2016年有3.16億收入,甚至比全球唱片業的平均9.8%增長還高。探究恢復增長的原因,也許能展現香港唱片業未來的機遇。近年,串流音樂受益於串流技術的成熟和唱片業對錄製版權的使用開放,付費客量不斷上升,在唱片業多元化時代中佔據重要一環,數據反映串流音樂收入已經超越實體音樂銷售。串流音樂內容豐富、費用便宜及擁有方便特質,受到樂迷支持。但站在獨立唱片公司而言,普遍規模比較小,市場佔有率低,一般受制於串流音樂營運商的上架要求及版面篇幅的限制,導致點擊率偏低,收入沒有一定保證。獨立唱片公司未來或許需要組織起來,整合及擴大資本,才能迎上串流音樂的無限發展。」

  林錫堅認為市場上一直有樂迷支持CD產品,因為CD可成為收藏品,雖然上網下載音樂很方便,卻缺乏人性化感覺。

  「實體CD的銷量曾持續下滑,但數據顯示仍佔總音樂收入34%份額。很多樂迷仍然支持CD,因為他們擁有的不單只是音樂內容,還有包裝封套、歌書,甚至一張偶像海報。擁有一張CD可以索取偶像簽名或者合照,CD更成為極具價值的收藏品,亦成為與偶像的美好回憶。因此,並不是所有CD種類都一面倒下滑,其中標榜高品質和達至Hi Fi音質的CD呈現上升勢頭,這群有要求的樂迷被稱呼為『音響發燒友』,數量一直保持穩定增長。

  過去20年,因應『發燒友』的要求,市場出現不同高品質CD技術,例如,SACD、24K金CD、xrcd、K2HD、UPMCD、AQCD、HQCDII、UHQCD和玻璃CD,售價平均比一般CD高,由150元至500元不等,玻璃CD更高至萬多元一張,還大有捧場客。為了這群繼續購買CD的『發燒友』,唱片業必需加大力度培訓人才,保持或提升錄音製作水平,維持樂迷信心,讓收藏品市場持續發展。」

  懷舊唱片回歸市場

  除了CD外,黑膠唱片也回歸市場。

  林錫堅說:「10多年前,很多人估計流媒體(流式傳輸)音樂會淘汰CD,原因是『實體』不方便。可是市場告訴我們,『方便』不是享受音樂的唯一考慮。黑膠唱片比CD更大,播放系統及操作更為複雜。但樂迷認為喜歡黑膠唱片,就是喜歡它模擬沒有數字化的聲音,喜歡它讓人感動而人性化的溫暖聲音。黑膠唱片的魅力不單是聆聽音樂,更是現代人享受生活上的一種過程:把唱片放到唱片機上,落唱針,坐下來,一面聽歌,一面欣賞黑膠唱片封套,這是非一般『方便』聽歌的享受。」

  隨着黑膠唱片再度興起,曾封存的生產工廠再生,還供不應求。

  「不過短短的幾年,廣州、番禺和上海的工廠相繼落成。由於需求大,供應商和生產工廠會持續增加,可是人才不足需加以培訓。另方面連模擬聲音的卡式帶也開始靜靜復活,準備帶動下一輪實體音樂產品的復興潮。現代人對唱片產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唱片業不單要繼續提供音樂,還要講求音質,提升創新和品質的能力,才能迎合全球化高品質理念的挑戰與機遇。作為樂迷也該要尊重知識產權,因為香港版權修訂條例仍有不足之處,保護版權不足,對唱片業推動有一定影響,目前只能靠樂迷自律。」

  林錫堅還希望教育學生們認識何謂高質音樂。現在唱片業營利恢復增長,對唱片業無疑是很大的鼓舞,可是互聯網急速發展,後生一輩可能只貪圖「方便」網上聽音樂,是故帶音樂入學校也是未來重要一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