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現代「格格」發揚宮廷派書畫/大公報記者 王豐鈴

時間:2018-03-13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宮廷派書畫家愛新覺羅.恆錦/受訪者提供

  和愛新覺羅家族後裔約在太古商場專訪,多少有些「穿越」感。外祖父愛新覺羅溥佺(溥松窗)是清道光帝四世孫、近現代著名書畫家,母親愛新覺羅毓峖(文嘉)是「末代皇帝」溥儀侄女、宮廷派書畫傳承人之一,穿越漫長的家族光譜,嫻雅坐於川流人群中的,是宮廷派書畫家愛新覺羅.恆錦。

  宮廷畫鼎盛於清代

  在二○一七年六月的北京保利拍賣會中,愛新覺羅.恆錦抄寫的《金剛經》以逾十四萬元人民幣成交,畫作《荷塘清趣》則以近十二萬元人民幣成交。談起收藏界的「愛新覺羅熱」,恆錦點頭:「姓『愛新覺羅』的確引人注目,帶給我很大光環。」不過,作為書畫家的她顯然更專注藝術本身:「我的家學是拿得起放得下,但首先你得有東西才能放下,作品的說服力應該大於名氣。」

  顧名思義,宮廷畫是由宮廷組織畫家,專為皇帝繪製的作品,因而有高雅、工整、精緻、華貴的顯著特徵。恆錦介紹,宮廷畫最早或可追溯至商周,經歷朝一路承襲,繪畫內容多為裝飾宮殿賞玩的花卉、翎毛、走獸,或是以史為鑒的歷史人物,亦有人物紀實及重大事件記錄如《步輦圖》,發展至清代,出現大量表現薩滿文化、喇嘛教等宗教題材的道釋畫,並在康、雍、乾三朝得到大發展而達到鼎盛。

  「郎世寧對宮廷畫派中國畫和西畫的結合,起到很大的作用。」康熙五十四年,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以藝術家的身份進宮,《八駿圖》、《聚瑞圖》等作品展現了歐洲的明暗及透視法,清宮廷畫開始形成筆致工整細膩、華潤典雅的風格。恆錦肯定郎世寧是清宮廷畫研習之路的老師,不過她亦認為,如今的宮廷畫仍保有傳統中國畫精髓:「郎世寧帶來的東西是細緻解剖,流傳到我們現在的宮廷畫中,肯定帶有工整,但更多是自己的東西,比如中國畫才有的線條。」

  代代傳承 神妙能意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退出歷史舞台後,曾經的皇族成員溥伒、溥僩、溥佺、溥佐等人皆能書擅繪,「松風畫會」聲名鵲起,「四溥」墨寶一紙難求。由畫師繪製的宮廷畫,為何流轉至愛新覺羅氏後裔筆下?恆錦解釋,宗室後裔出現如此多的書畫大家,除了具備扎實的繪畫功底外,還因現實的生活需要。王爺們自四、五歲開始學習琴棋書畫,宮中聘來授課畫師。他們搬離王府後,既無僕役又不會做工,家產變賣之後,不少人只能靠賣畫為生。

  「我是三十歲才提筆的。」恆錦於一九九三年隨父母來到香港,結婚生女之後開始書畫創作。一邊作畫一邊當主婦照顧女兒,兩個身份對她來說同等重要,會將作畫時間安排在女兒去幼稚園或入睡後,每日潛心臨摹溥儒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五年方脫手。「我覺得每個女性天性中都有愛,當年因為女兒太小放棄回內地發展,寫字勾線練氣,暈染顏色用心,書畫也把我磨得有耐心了。」

  宮廷派書畫技法一脈相承。外祖父溥松窗繪竹、馬、山水,母親文嘉畫馬,恆錦則因愛好佛教,常以蓮花、菩提、觀音入畫,畫風色彩鮮明,筆觸生動。近年嘗試直接於菩提葉上作畫,作品《菩提葉心經》於經文中融入觀音佛像、蓮花等佛家元素。恆錦將西方繪畫的用色技巧融入傳統工筆畫作品,對於中國畫技法她有自己的理解:「中國藝術家很怕被別人說匠氣,因為匠氣就意味着死板,但其實工筆和寫意只是個技法上的區別,比如宮廷畫裏面也有寫意,主要還是看靈氣,作品是不是『神妙能意』。」

  互聯網有助推廣作品

  近年,中國宮廷畫在拍賣市場受熱捧,成交價格一路飆升,「當今時代為宮廷派書畫藝術創造了很大空間」。恆錦對記者說起近年的觀察,不僅她的書畫作品銷售頗有市場,亦有不少人通過社交媒體和朋友找她交流畫藝,開設講座,拜師學畫。「當一個國家經濟富強、注重教育的時候,說明文藝就要復興了。」

  「互聯網幫了我很大的忙。」恆錦與香港中藝公司合作多年,近幾年亦開始通過網絡售畫,而對紙筆顏料等畫材有要求的她,並不拘泥於傳統中國畫顏料,產自日本的泥金粉,英國的洋紅,亦可通過網路購買,比如菩提葉畫所用的特製菩提葉,她笑着說是從淘寶尋找廠家訂製。

  一說起「宮廷」,很多人會聯想到封建王朝的古老神秘,清宮劇大熱也引發不少流行語,因其「格格」的身份,不少朋友玩笑稱呼她「小主」,恆錦卻表示反感:「『小主』是一個奴役感很強的稱呼,代表封建王權對人的欺凌,我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看得很認真。」

  談及藝術市場,恆錦認為,藝術品吸收了藝術家於生活中所見所聞之美,凝聚藝術家的思考,「沒有好壞之分,適合最重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