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這在貧困交加的年代是根本不可想像的。關注健康,涉及飲食、起居、心緒等各個的方面,其中之一是堅持運動,而運動中最為被認可的就是走步。至於每天走多少步為宜,則各有各的看法,不一而足。
有的人主張每天走一萬步,身上帶着計步器,如果到傍晚還不到,必須想辦法補足。有的人主張健步,挺胸收腹快走,每周三、四次,走到發汗為止。
近日看到著名醫學專家胡大一教授的一篇關於走步問題的文章,他引用美國的報道說,每天走一萬步對健康是最為有益的。美國一則新聞是這樣說的,將每天走一萬步的人與每天不做任何運動的人相比較,前者更健康,更長壽。胡大一教授還以自己的體會為例加以說明,他每天走一萬步,有時甚至走一萬二千步,身體一直很健康。
不過,我的體會有所不同。走路是最好的運動,特別對老年人,這個看法是一致的。但每天走多少步為宜,則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一直堅持散步,實際上就是走步,二十多年風雨無阻。一天不走步,好像缺了什麼。走後身體覺得暢快,困頓現象消除。但從六十歲到八十歲,走步的距離逐步縮短。當年曾每天到住家附近公園散步,一轉公園一大圈,至少八千步,有時還覺得不足。但其後隨着年齡的增加,逐步減少下來。
我有一位老同事,向我介紹他自己的經驗。他退休後每天早起,趕乘公交頭班車,去香山登山,每次登至山頂。他不否認公園散步的效益,但他建議我也像他一樣,改為去登香山,效果會更好。幸虧我沒聽他的建議。
後來聽說,他登香山也就登到七十五歲,因膝關節磨損嚴重,走路就比較困難了。
在我們居住的社區,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少,有的已近九十。雖然有的老人行走尚能自如,但不少老人走路已比較吃力,有的人已拄枴杖。他們已不去附近的公園,甚至連大門也不出,只在庭院走走。
胡大一教授提倡走路,主張走平路,我完全同意。登山、爬樓梯,除個別人外,不是一般老人應做的事。但上八十歲的老人,每天走一萬步甚至一萬二千步,我覺得太多了,不符合「量力而行」原則,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我現在掌握在每天四、五千步之間。胡大一教授今年七十剛過,還可能做到每天走一萬步甚至更多,八十以上的老人多數可能就困難了。一家之言,權作為一點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