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人寫字,字也寫人/鄧寶劍

時間:2018-03-08 03:15:43來源:大公網

  孩童總是擁有無限的可能性,長大後可能做這個,也可能做那個。然而最終,我們只能從事某一個或某幾個領域。我們的選擇一定是慎重的,光陰可惜,誰都不想把生命耗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書法用去我大量的時光,寫廢的紙一摞又一摞。我在書法中獲得十足的快樂,幾乎沒有感到過辛苦。然而,警覺到自己的年華是在書法這個沙漏中流逝的,不禁自問:這樣是否值得?難道快樂便是理由?

  我最終肯定了自己的選擇。因為我看到,在和書法相伴而行的歷程中,人和書法是相互成全的。

  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顏真卿……他們從遙遠的古代留下字跡,也留下一個豐富而深刻的書法傳統。這些字跡就像他們的腳印,我們踩在上面,努力跟上他們的步伐,進而領會他們的心神。歷經寒暑,我們筆下的字有了古意,與之相伴的,是我們漸漸能夠和先賢心心相印。

  書法對心靈成長的幫助,除了審美趣味的提升,還有種種人生的滋養。我們打破自己的書寫習慣而力求逼真地臨摹古帖,這本身是一個破除我執的過程。書法的審美世界如此豐富,有妍美,也有樸拙,有悠遊不迫,也有沉着痛快。書法與人生又是如此相似,一個人若能在審美世界不落於一偏,或許能夠更加寬坦地面對生命中的喜樂與煩惱。

  我想到了養花人。當他把一株株的花養得生機勃勃的時候,自己也變得更智慧,更富有耐心、愛心和責任心。是花把人養成了養花人,是字把人寫成了書法家。

  孫過庭《書譜》有雲:「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人會變老,難道書法也能變老?其實,這裏的「老」是一種老境,是通會之境,是化境。當書法達至老境的時候,學書法的人也因年光消逝而變老。不過他不必遺憾,因為他塑造了書法,也通過書法塑造了自己。書法背後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藝術品。

  孔子自雲「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將身心沉浸到偉大的傳統裏,年華雖如逝水,然無不可承受之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