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中國有兩個區域總是各家媒體的寵兒:一個是北方的「雄安新區」,一個是南方的「粵港澳大灣區」。前者鄰近首都,後者懷抱港澳,都享受着國家發展的紅利。雄安新區距離香港有點遠,但「粵港澳大灣區」,一個「九加二」,就把香港、澳門給囊括了。從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把「粵港澳大灣區」寫入之後,這幾個字就成為「政客天天提,記者天天寫」的熱詞。這個詞也引起我身邊不少港人朋友熱議,而「大灣區」裏的深圳、廣州、珠海,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三座城市。
深圳因為距離香港最近,是不少港人北上的第一站。對於很多人來說,過關到深圳「蒲一蒲」,就像到樓下花園散步一樣稀鬆平常。作為省城的廣州,因為教育資源的相對豐富,成為不少港生讀大學時的目標城市。在申請北上升學的人當中,廣州的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總是最受港生歡迎的學校,這大概也因為香港與廣州同為粵方言區,氣候、飲食等方面也相差無幾。等到高鐵通車,在「一小時生活圈」裏的「廣深港」,聯繫將變得更為緊密。
倒是珠海,是一個令我有些意外的選擇。一直以來,總覺得毗鄰澳門的珠海,吸引的更多是澳門人的注意。直到陸續有幾個港人朋友去珠海創業,甚至買了房,才留意到它在「粵港澳大灣區」裏的熱度,並不亞於廣州、深圳。
「比起地價、租金已經很貴的廣州、深圳,珠海更適合實現我的創業計劃。」在珠海定居的朋友告訴我,選擇珠海,一方面因為「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來回很方便,另一方面是看中了它的發展潛力。
差不多十年前,我曾在珠海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時就覺得它是一個「從前慢」的城市,非常宜居,和它相比,香港的生活節奏如同「光速」。十年後,珠海在「大灣區」成了「潛力股」,和香港、澳門,還有其他的幾個兄弟姊妹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