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理論上未來我們可以以房養老,更可以發行紙上磚頭讓未買樓人士認購,以擁有資產
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市場已經是一個新常態及秩序,但是直到現在,大多數的人仍然用舊觀念去看事情,例如看待樓市問題,對於樓價高企,無論政府還是民間,皆極度不滿,是負面評價的。但其實忽略了樓市近年也有健康發展的一面,社會存在的問題是貧富懸殊,是利益分配失衡,而不是房地產本身。
09年之後香港市場出什麼變化?我們輸入了內地的資金,是一個新的優勢。現在我們的貸存比率只是73%,比97年的158%大幅改善。如果97年的風光背後,我們實際上是普遍欠人很多錢的窮爸爸的話,現在我們有六成半以上是供滿樓,富爸爸算是佔了大多數了。
我們的M3比1997年亦增加了四倍,09年之後我們的樓價是其實從沒有急速上升過,你可以說是不斷上升,這代表整個上升時期入市的業主絕大多數也是不斷獲利的。以現在每年3.5%的轉流率去計算,即使樓價出現一個衝擊,令到過去一年的升幅完全抵銷,但是問題我們仍然有96.5%的人在穩健及獲利之中的,這是一個很強的市場結構。市場已經走向硬資產,房地產已經成為了金融結構裏面的一個穩固組件,過去幾年在量化貨幣之下,樓價和其他資產不上升的話,難道銀紙「乾貶值」好嗎?那我們的財富豈不是被蒸發了?
我認為我們應該用新角度去評估樓市,如果我們真是可以能夠繼續掌握到有關鞏固性及在分配上去修補貧富懸殊的問題的話,理論上未來我們可以以房養老,以房養醫,以房養學,更加可以發行紙上磚頭去率先分配一些未買樓的人去認購以擁有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