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現代人生活中,寵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是慰解人類寂寞的小動物
回顧歷史,人與動物的關係,經歷了180度的轉變。在現代社會,人強獸弱。城市裏只有寵物,除了動物園和海洋公園外,根本沒有其他野生動物。要觀看真正的野生動物,非到國家公園不可。古代獸強人弱,而且古人聚居之地,本來就是野獸居住和覓食的地盤,不單經常有動物出沒,古人且不時受到動物的襲擊。
古人以動物代表其民族
在未有信史的時代,無論中外,古人對動物都仰之彌高,充滿恐懼,後來發展為敬畏,乃至於膜拜。無他,古人能力及不上動物。動物有利爪尖牙,古人沒有。動物跑得比人快、跳得比人高、耐力比人好,古人難以比拼。遇上動物襲擊,只能逃避。
在民智未開的古代,聚居在猛獸出沒的地方,又無法抵抗其侵擾,只好把動物幻想為神祇,膜拜之,獻上祭品「賄賂」猛獸,祈求猛獸「放過」人類。幾乎所有古代民族,都有神話以某種動物代表其國家民族。英國人以雄獅代表,中國人最特別,自稱「龍的傳人」。大自然沒有龍這種動物。龍是虛構出來的。中國龍雖然力量強大,但代表吉祥、良善、高貴。西方的dragon卻相反,兇猛、邪惡、乃至於是魔鬼的化身,卻翻譯為龍,dinosaur —Dino意思是恐怖,saur指蜥蜴——譯為恐龍一樣,未免委屈中國的龍。
古人迷信,不單「幻想」所膜拜的猛獸會保護和保佑族人,還「想像」人類跟動物交合,可以誕生「超人」子女。中國便有古代神話稱,炎帝神農氏的母親,便是「感神龍而生炎帝」,舜則是「感樞星之精而生舜」,連孔子也是人與龍「結合」所生。《論語讖》有雲:「叔梁紇與徵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而生仲尼」,意思是,孔子的母親和父親在尼丘山時,孔母得到黑龍之精,生了孔子。
人類不斷進步,發明了武器,可以狩獵弱小動物,可以合力對抗猛獸。進化生物學家認為,在大概四萬年前,人類進化出「擬人化」的本領,即是說,人懂得動物的身體語言,能「了解」和預測動物的行為,狩獵動物變得更容易和更有效率。各個民族的童話故事、現今流行的電腦特技動物卡通,都是「擬人化」的作品。
威脅人類安全遭獵殺
大概一萬年前,人類開始馴養動物,並不斷將動物交配出大自然沒有的品種。不能馴化的,視為野生動物,威脅人類安全的,對人類有害的,獵殺之。可馴化的動物又分兩類:一是家畜,二是寵物。家畜是服務人類的,牛耕田,馬拉車,狗防盜,貓捕鼠,雞司晨,豬、羊、魚等提供肉食、奶、蛋、原材料(如皮毛)、藥材……等等。在農業社會,人在勞役家畜之餘,會對家畜帶有愛護和感激之情。許多農民都不忍吃自己飼養的豬、牛、羊、雞、鴨等,拿去市場賣,然後買別人飼養的家畜來吃。
在現代人生活中,寵物是受人類照顧、做「人類最好的朋友」,慰解人類寂寞的小動物。有些動物可以同時是家畜,也是寵物,譬如狗、馬。有些民族則有家畜而無寵物,如新幾內亞人。非洲肯尼亞的Kiembu族,亦是有家畜而無寵物。他們不會當家畜是朋友。該族的語言中,根本沒有「寵物」這個字眼。
撰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