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舌尖》系列口碑兩極

時間:2018-03-05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舌尖3》中對金邊白菜的描述被詬病浮誇

  最近的爆款不是什麼口紅或者潮鞋,而是一口來自山東章丘的鐵鍋。原來無人問津的章丘鐵鍋因為《舌尖上的中國3》而在網絡上走紅,當地廠家的兩千餘口庫存甚至在節目播出後幾十分鐘就被一搶而空。然而,與消費者對鐵鍋的狂熱形成強烈反差的卻是觀眾對《舌尖3》的差評。比起第一季的好評如潮,第三季目前在豆瓣網上僅獲4.1分,較前兩季相差4至5分,號稱「最下飯」的紀錄片到了這一季似乎不再那麼可口了。/大公報記者 張濬東

  美食淪配角

  「舌尖」系列時隔近四年重返熒幕,在年初四播出的第一集分別在央視一套及九套取得了2.25%和0.73%的收視成績,可見第三季的回歸確是萬眾期待。然而,吐槽和質疑的聲音也很快在社交網絡上瀰漫開來,網友們大呼原本準備流着口水看的,看完後竟完全沒有食慾。

  《舌尖3》的第一集《器》就讓為美食而來的觀眾頗感失望,這一集的主題是各種與食物相關的器物,成為配角的美食沒有給人留下多少印象,卻意外捧紅了鐵鍋和廚刀。有網友在看過第一集之後就嘲諷道:「一部美食紀錄片竟成了大型電視購物節目。」除了沒有滿足吃貨們最基本的心願,第一集還被網友捉出不少漏洞。有網友在內地問答網站「知乎」上洋洋灑灑列出了四十餘條有關《器》的「問題」,涵蓋了科學、歷史、拍攝及敘事手法等,目前已獲得近六千個讚。

  遭到網友揶揄的,還有小布爾喬亞的審美以及田園牧歌情結。網友指出,第一集為了凸顯「匠心」而用了許多誇張和失實的表述,比如:經過36000次鍛打的鐵鍋、為減少氣孔而堅持用腳踩泥等。有人認為,這種對於「純手工」的迷戀以及對於反璞歸真的過度吹捧,實則體現了對技術進步和現代化社會的蔑視。

  藥膳疑誤導

  《舌尖3》的第一集讓吃貨們「憤然離場」,到了第四集,學中醫的觀眾也坐不住了。這集名為《養》,講述的是食療並用的中華藥膳,聽上去很符合當下流行的養生觀,但網友認為其中充滿了不恰當甚至會誤導觀眾的內容。

  有學中醫的網友指出,第四集的字幕中「生薑可以解瘀泄毒」是明顯的錯誤,同時搬出了藥典以證明生薑並無此功效。第四集還花了不小的篇幅來講民間藥膳,以鄉民自己採藥而不用看醫就診為案例,還出現了諸如「白蘿蔔可以治很多病」這樣的表述。但在沒有正確的醫學指導下,這些內容極易引發誤會。有網友直言,全集鼓吹草藥,卻不講毒性和副作用,是對觀眾的不負責。

  除了這些不嚴謹的中醫內容,片中的一支口紅更是冒犯了不少觀眾。有網友踢爆,片中的自製中藥口紅,其原料都來自網絡三無商家,就連電子秤都是一模一樣的。且不論口紅能不能達到養生功效,但自製口紅確實會引發許多安全問題,把這樣的內容呈現到鏡頭前,是否會給三無商家一個《舌尖3》認證的機會從而惡意營銷?更有網友犀利發問,中藥口紅到底和藥膳有什麼關係?

  失最初真情

  《舌尖3》播出後沒能引起多少對美食的興趣,反倒引發一股全網找茬的風潮。有人認為,第三季的口碑直線下降,根本原因是丟失了《舌尖1》最重要的元素——真誠的視角與樸素的人情。

  《舌尖1》的執行總導演任長箴曾說過,《舌尖》要表現的不僅是美食,「美食只是我們順帶說了一下的事情,真正想表達的,還是普通人的情感、命運和他們樸素的人生觀。」這也是《舌尖1》能打動人心的關鍵所在。而到了《舌尖3》,許多觀眾表示誘人的美食少了,虛偽矯飾卻多了。數年前,《舌尖》的解說詞在網絡上被大肆調侃,還隨之衍生出了一種新的網絡文體——「舌尖體」,但網友們都玩得不亦樂乎。而到了《舌尖3》,玄學意味甚濃的台詞已然引起網友的強烈反感。

  有網友特地比較了第一季與第三季,發現有些拍攝方法和內容是類似的,但最終的呈現效果卻有雲泥之別。在第一季中,任長箴在一些無傷大雅的內容上並不反對「擺拍」,但能否通過鏡頭傳達人物的真情實感,她卻錙銖必較。而第三季中,各種不自然的擺拍和人物尷尬的表情總是隨處可見。

  《舌尖1》中,通過丁村村民的日常生活表現了「禮」的內容。而《舌尖3》卻花大篇幅介紹村落文化、宗祠歷史、鄉鄰禮節,把「禮」變成了一種空洞的說教。

  《舌尖3》遭遇口碑滑鐵盧的背後原因眾多,很多人認為前兩季主創人員的出走是主要原因,節目組也曾在官方平台上發布文章,解釋第三季為何突然「換口味」。這一季的總導演劉鴻彥曾表示,希望觀眾通過《舌尖3》能獲得「對於美食的一種滿足感,會被食物背後的人物故事所觸動,同時也會有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感嘆。」至於有沒有做到,或許觀眾已給出了答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