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瑪黑區錯落有致的古老街巷,隱秘着眾多藝術寶庫。如果遊客不是慕名而來,就很可能會在畢加索等大師故居的簇擁中,錯過康納克.傑伊博物館的招牌。這棟小樓曾是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召開政府會議的場所。如今,則成了「回味」十八世紀法式生活情調的聖地。
路易十五登基後,法國宮廷的藝術審美開始從崇高尊貴的巴洛克風格向輕巧精緻的洛可可風格轉變,並最先在取悅貴族和上流社會的裝飾設計中流行開來。
在上乘木料精美包裹的展廳中,比起牆上布歇風格的裝飾畫和貴族人像更加耀眼的,是馬丁.卡林等木器大師製作的五斗櫃、寫字枱等傢具。它們在保留優雅奢華氣質的同時追求功能及舒適感,鑲嵌木工和漆器工藝的組合彰顯了法式傢具的最高水準。
十八世紀歐洲的藝術創作充滿着對遙遠東方的想像,中國風的浸潤因而也是這一時期洛可可風格的新元素。除了一些隨東印度公司輪船而來的清代瓷器外,東方漆器是更令這裏生輝的秘訣。彼時的歐洲人痴迷於華貴精緻的漆器,但進口製作傢具成本高昂,德國的馬丁兄弟便模仿中國漆術發明了法式漆繪「馬丁漆」,調和出喚起異域情調的豐富色彩。就像五斗櫃上正在給孩子倒熱巧克力的中國婦女瓷器雕塑一樣,中西合璧,趣味洋溢。
洛可可藝術一直被視為「法國品味」的象徵。這裏的展品來自百貨公司薩瑪麗丹的創始人格納克夫婦在二十世紀最初三十年的收藏那一時期,十八世紀的藝術品是布爾喬亞家庭追逐的時尚。當我結束參觀準備步出博物館,閣樓上私人音樂沙龍響起了提琴聲,巴赫的奏鳴曲隨之飄滿庭院,彷彿在提醒我駐足,再與曾經的洛可可時代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