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加坡人民的福利和生存,是當年李光耀優先關注的課題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祖輩為客家人。作為「僑四代」,儘管他由小到大接受的是純粹的英式教育,卻勤學華語和客家話,喜歡背誦中國成語,一生推崇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價值。純正的華人血統,注定與中華結下不解之緣。
在「亞洲四小龍」騰飛的黃金時代,李光耀提出「亞洲價值觀」,代表着亞洲主體意識的甦醒。他以儒家文明為核心,在捍衛東亞傳統價值的旗幟下,一方面,接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另一方面,拒絕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作為務實主義者,他自言:「我的第一優先,是新加坡人民的福利和生存,然後才是民主制度。」因此,以現代化為首要目標,藉政治威權達至社會穩定,致力發展經濟,創造財富,從而改善社會,提升民眾生活質素。
新加坡政府宣導的「共同價值觀」,即坊間所謂的「亞洲價值觀」新加坡官方版本,主要包括: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社會關懷,尊重個人;協商共識,避免衝突;種族寬容,宗教和諧。由此可見,李光耀的治國方略,涵蓋實用理性、中和思維、以德治國、以民為本等儒家元素,在一定意義上,「東方式民主」可視為儒家王道政治在當代新加坡的創新嘗試。
李光耀奉平衡外交理念為圭臬,對華政策有一定的兩面性。他早年曾提出中國是東亞秩序的威脅,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才開始和中國交往。新加坡是與中國建交最晚的東盟國家,但李光耀卻利用後發優勢,成為與中國關係最密不可分的東盟國家領袖。他曾經三十三次到訪中國,在近半個世紀裏,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與中國領導人實現馬拉松式會晤。在他眼中,毛澤東是「巨人」,鄧小平是「人中之傑」,習近平是「曼德拉級別的人物」。習近平則稱其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受敬重的前輩和長者,中新關係的新方奠基人和掌舵人」。
當年李光耀九十大壽之際,新加坡出版新書《李光耀觀天下》。在書中,以中國為第一章,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他對於中國模式的點評,更是可圈可點:「五千年來,中國人一直認為,只有中央強大,國家才能安全;中央軟弱則意味着混亂和動盪。每個中國人都理解這一點,這也是中國人的根本原則。西方一些人希望中國變成西方傳統意義上的民主國家,但這不會發生。中國是一個有着十三億人口的巨大國家,文化和歷史都與西方不同,中國有自己的方式。」在同年出版的另一新書《李光耀:一個大師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中,他預言,中國將最終在國民生產總值上超越美國。
在國際政壇,李光耀以獨到的政治眼光着稱,甚至有「政壇巫師」之謔稱,戴卓爾夫人(又譯撒切爾夫人)曾說其「預言從未錯過」。然而,對於中國未來政策走向,他卻罕見地表示「很難預測」,但就認為「習近平很有影響力」,「能處變不驚、妥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