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紅樓夢》中的蘇州元宵民俗/鄭學富

時間:2018-03-04 03:15:44來源:大公網

  《紅樓夢》在開篇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就寫到了蘇州城,並兩次寫了元宵節,從中可窺蘇州元宵之民俗。

  《紅樓夢》中寫道:「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閶門外有個十里街,街內有個仁清巷,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方窄狹,人皆呼作葫蘆廟。」蘇州古稱姑蘇。閶門,乃蘇州古城之西門。自明清以來,蘇州就是江南地區的繁華之地。特別是閶門一帶,由於它是一個水陸碼頭,商賈雲集,所以是一個「富貴風流之地」,歌樓妓館,窮極奢華。蘇州才子唐寅在《閶門即事》一詩中雲:「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更擅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買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

  葫蘆廟旁邊住着一位退休回家的鄉宦,名字叫甄士隱。也是當地的一個望族,他淡泊名利,終日在家養花弄草,飲酒作詩,快活游哉。年過半百,有一女名喚作英蓮,年方三歲,視若掌上明珠。《紅樓夢》兩次描寫蘇州元宵習俗均與英蓮有關。

  第一次是看「過會」。書中寫道:「又見奶母正抱了英蓮走來。士隱見女兒越發生得粉妝玉琢,乖覺可喜,便伸手接來,抱在懷內,鬥他頑耍一回,又帶至街前,看那過會的熱鬧。」「過會」是民間鬧元宵習俗之一,人們扮演各式雜耍人員,邊行進,邊表演。據清富蔡敦崇《燕京歲時記》載:「過會者,乃京師游手扮作開路、中幡、杠箱、官兒、五虎棍、跨鼓、花鈸、高蹺、秧歌、什不閒、耍壇子、耍獅子之類。」各地過會習俗都相近,蘇州文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元宵前後,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交,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范來宗的《鑼鼓》詩描寫的就是這個場景:「轟連爆竹近還遙,到處喧闐破寂寥。聽去有聲兼有節,鬧來元旦過元宵。太平響徹家增樂,開道聲稀巷轉器。取次春風催劈柳,賣餳時近又吹簫。」

  第二次是看「社火花燈」。書中寫道:「真是閒處光陰易過,倏忽又是元宵佳節。士隱令家人霍啟抱了英蓮,去看社火花燈。」社火花燈是指元宵節夜晚街頭的鼓樂、歌舞、百戲、雜耍、放花燈等娛樂活動,從這段描寫中,可見蘇州城元宵節社火花燈的盛況。

  社火是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猜燈謎等鬧元宵活動的通稱。猜燈謎是蘇州元宵的一個重要習俗,《清嘉錄》就有記載:「好事者巧作隱語,拈諸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謎頭皆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說及諺語、什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藥,隨意出之。」猜中者有獎,獎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謂之「謎贈」。蘇州城猜燈謎的地方人流如織,接踵比肩,熱鬧異常。家震濤《打燈謎》詩云:「一燈如豆掛門榜,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遠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放花燈是元宵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元宵節又稱為「燈節」。《清嘉錄》描述了正月十五燈節的景象:人們在神祠、會館,則以鼓樂相酬答,花燈萬盞,稱之為「燈宴」。遊人以看燈為名,排隊往來,有些人擁擠地出現在茶爐、酒店之間,到了第二天早晨還不止歇。此日夜晚,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花燈起源於漢武帝正月十五日在皇宮設壇祭祀太一神,徹夜燈火通明。隋煬帝元宵賞燈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唐玄宗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方便百姓放燈賞燈。明清時期坊間燈市繁華,販售各種花燈,爭相競秀。《清嘉錄》還描寫了蘇州燈市的繁華景象:「臘後春前,吳趨坊、申衙里、皋橋中市一帶,貨郎出售各色花燈,驚奇百出……其奇巧,則有琉璃球、萬眼羅、走馬燈、梅里燈、夾紗燈、畫坊龍舟品目,殊難枚舉。至十八日始歇,謂之燈市。」《清嘉錄》介紹了花燈的三大類別,即像生人物類有老馱少,月明度妓、西施採蓮、張生跳牆、劉海戲蟾、招財進寶;花果類有荷花、梔子,葡萄、瓜藕等;百族類諸如鶴、鳳、鵝、鵲、猴、鹿、馬、兔、魚、蝦、螃蟹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