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從胡同走出來的城市,上千條縱橫交錯不僅構成了交通的網絡,更是這座城市文化與性格延續的脈絡。前幾天因嘴饞,前往崇文門外一家老字號買「香妃雪」。由於路不熟,用手機導航時,忽然發現了一條「中國強胡同」!還有比這更正能量的胡同名嗎?
及至身臨其地才發現,原來的胡同和四合院早已拆得一乾二淨,取而代之是一片高樓林立的住宅小區,整條路依然在,但完全包裹在小區之內,也不再有胡同銘牌了。多麼可惜啊,設若保留到現在,就衝這名字,一定會成為「網紅」的。
不過同時也感到納悶,北京胡同名字千奇百怪,兵馬司、汪芝麻、金魚、銀碗,包羅萬象,然而像「中國強」這種語風的卻實在不多見。原來,本來的讀法應該是「中——國強」,而不是「中國——強」。明朝時叫作鍋腔胡同,所謂鍋腔就是一種燒柴草的簡易土灶。清朝末年,又以南小市口為界劃分為兩截,西段叫上鍋腔,東段叫下鍋腔,鄰近的唐刀胡同、寶慶胡同也都分成了上下。
民國初年,胡同名雅化,鍋腔諧音改為國強。這時候,北京人的睿智顯現出來了:上鍋腔改名上國強,但下鍋腔卻沒有拘泥地改為下國強,而是改為了中國強,不落俗套窠臼,兼顧了歷史,又賦予了新意。想想也是,老祖宗也沒規定一定要沿用「下」字啊。於是乎,當地就有了條唯一的「中」字頭胡同,赫然異於下唐刀、下寶慶胡同。更有趣的是,附近的彌勒庵也諧音改成了民樂巷。國強、民樂,相得益彰。
「中國強胡同」的斷句,讓人聯想到北京另一個著名地標東四十條,如今是個地鐵通衢交錯的交通熱點。外地人不明就裏,往往誤為「東——四十條」。其實此處因在十字路口有東南西北四座牌樓,而得名東四牌樓,簡稱「東四」,周邊胡同也因之叫作東四頭條、二條一直到十四條,自然也包括「東四——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