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有一些跟以往不一樣的「派糖」方式,其中回響較大的是代DSE考生繳交考試費。
政府是好意,回響卻是「惡搞」。因為免費會多了一些原本不打算考的市民應考,如一些補習老師,希望自己的履歷中多一個「5**」,他接觸課程的時間都比考生多,考到好成績的機會自然大——至少他自己這樣想。也有一些無聊人士,因為免費,報了名才算,到時考試局要多開放幾個試場,但考生未必應考,應考的也未必溫習,浪費資源。這是香港人湊熱鬧的興致和一窩蜂的特性,遠至當年天天排隊到麥當勞買包換公仔,近至去年周街走玩Pokémon GO,都是如此。無論如何,對應屆考生都不公道。
網上,有人戲稱要搗亂英語會話考試的小組討論,方法是不依遊戲規則,搶盡每一分鐘的時間,不讓其他考生說話,務求讓同學急得大哭為止。他們會不會真的這樣做,暫且不論,卻讓我想起一件往事。我是英文科會考改為小組討論之後的頭幾屆學生,第一屆學生是我的師兄,他們在討論期間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情況:四人討論,一人是名校高材生,師兄英文第二好,另外兩人水準較低。於是,高材生把師兄當成假想敵,用盡方法阻止他說話,包括反對他的提議,把討論導引至他根本沒能發揮的方向,甚至主動向其他兩位同學提問,把師兄擱在一旁。可憐師兄當然考不到好成績。後來發現,當年不少名校都用這種方法搶分。於是,考試局在第二年改指引,指明小組討論如果有人搶話、不讓人說話,會扣分,更要求考生合理給予其他同學說話時間。
公平是第二年的事,師兄的分數沒法挽回。一個公平的制度,其實是踩着前人的「屍首」向前走的。當年主事的官員在第一年沒想到這個情況,跟財爺現在一樣,沒想過代繳考試費會出亂子,不是他們無能,而是從來這些鑽制度空子的小聰明,都是位居前線的人才會想到。財爺不是教育界,想不到不出奇;知道後如何補救,才是考驗高官胸襟和智慧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