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奇跡男孩》書籍與同名電影都十分受家長喜愛 作者供圖
做了母親之後,似乎對育兒類文藝作品就會特別感興趣。年前《奇跡男孩》上映,跟朋友一起去,看過之後就有了強烈的慾望要讀一讀原著,果然,一讀之下就發現,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英文原版小說。書本並不長,我花了兩天時間就讀完了。雖說它是兒童小說,可並不代表它是幼稚膚淺的。相反,用簡單的語言卻無不透着感人至深的真理,這才是這本小說的經典所在。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意識到學校亦為半個社會。孩子們帶着不同家庭背景創造和影響學校的文化氛圍。社會上,走哪都會有Charlotte,Olivia,August和Henry這些在書中出現的孩子們的生活原型。於是這個學校的人和事便可以看成是一個簡易版本的社會縮影。「人不可貌相」是各個文明社會裏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每個時代的人們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也許相貌和衣着確實能打造一個第一印象,可一言一行是隱藏不了一個人的本性。主人公August最終用他的善良和勇敢克服了一切,包括他對自己外貌的厭棄。
不像魔幻小說,這本書裏的學校生活裏沒有驚心動魄的新聞,也沒有編造駭人聽聞的挑戰,那麼,為什麼他,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奇跡。這本書並不是生硬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而是讓讀者去品讀,消化和理解這個孩子以及這樣的孩子給周圍人和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這些被社會邊緣化的個體,挑戰自我,破繭成蝶,勇敢的站在人群中,也不枉為「奇跡」一族。
閱讀完畢後,我在網上看到了《奇跡男孩》的作者帕拉西奧在採訪中說出了創作這本書背後的故事:一次和孩子們外出,停下來買冰激凌時,排在前面的一個小女孩是臉部缺陷患者,她三歲的兒子看到女孩的臉之後立刻哭了起來,為了避免孩子尖叫傷害到小女孩及其家人,帕拉西奧立即匆忙帶着孩子離開,離開時她聽到後面小女孩的母親冷靜、友好地說:「好了,孩子們,我們該走了哦。」
事後,她很自責:當時不應該那樣離開的,應該帶着孩子和小女孩說說話,用另一種方式去處理。她也開始思考:這個小女孩及其家人每天要經歷多少次這樣的事故?就在那天晚上,她注意到了收音機中播放的娜塔莉.莫森特的歌曲《奇跡》,儘管以前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但這一次,這首歌的歌詞觸動了她—「醫生從遙遠的城市/來看我/他們站在我床邊/對眼前的一切難以置信/他們說/我一定是上帝親自創造的奇跡/迄今為止他們不能提供/任何解釋」。白天發生的事,加上晚上聽到的這首歌,給了帕拉西奧靈感。
就在那個晚上,帕拉西奧動筆寫《奇跡男孩》。寫作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用於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可以了解童真的心。奇跡男孩的背後有一位奇跡母親,願我們也都能成為不奇跡但至少合格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