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利是看通脹/

時間:2018-03-03 03:19:48來源:大公網

過來人

  上次談過港童以前過年的活動,今次趁新正頭再談談派利是的習俗。香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並不發達,大部分居民每日的生活都是胼手胝足,但到了過年的幾天,都會悉心將家居執拾一番,所以「年廿八洗邋遢」這句話在當時非常流行,也非常實在,即使成年人仍要為口奔馳,家中的小孩亦會主動幫上一把,一種家的感覺在這個時候表露無遺。

  到了年卅晚,食團年飯是一件大事,即使平日怎麼忙碌,到了這一夜,全家人總會齊齊整整地坐下來吃一頓豐富的晚餐,取其舉家團圓之意。晚飯過後,父母就會提早向子女派發利是,還記得當時部分老人家的利是仍然以紅紙自行包裹,所以有「係咁意紅紙一封」的講法。

  現今我們收到和派出的利是,內裏最少也要有二十元才像樣,但在筆者孩提時代,所收的利是幾乎全部都是「硬嘢」(即內餡只有硬幣),而且通常是一毫和五毫居多(當時仍未有兩毫硬幣),間中還會收到陌生人的利是,內裏只有「斗令」(五仙),如果偶然收到一封一元利是的話,已經開心得不得了,因為它相當於今日的一百元。由於得來不易,所以就流行一首順口溜:恭喜發財,利是來,斗令唔愛,一蚊袋落袋。反映出當時基層的生活狀況。

  以往小孩子收到利是之後,大多會被父母沒收,但並非據為己有,而是替孩子儲蓄起來,所以當時的銀行在過年前後,都會推出專為兒童而設的儲蓄戶口,並為開戶者送上卡通人物錢罌,讓孩子從小養成儲蓄的良好習慣。反觀今天情況如何?筆者只能用唏噓去形容。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