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知識流通/侘 寂

時間:2018-03-01 03:16:14來源:大公網

  沒有網絡的年代,知識流通靠的是口耳相傳,以及書帛竹簡。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想要增廣見識,飽覽群書是第一步,行走天下是第二步,靈活運用是第三步,只有這樣,才能把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有了網絡之後,知識流通靠的是海底光纖,以及無線WiFi。只要能上網,打開Google、百度,搜索欄內輸入想要知道的東西,一個回車,就能找到相關資料。順藤摸瓜,從「延伸詞條」、「相關搜索」等分類標籤進去,就能進一步「擴充知識面」,讓你「知道得更多」。

  當然,細心的你應該留意到,我在「擴充知識面」與「知道得更多」兩個詞,打了引號。這不是對這兩個詞的強調,而是某種質疑。知識流通越來越容易,成本也越來越低,但人們獲得的知識,和以前相比,真的「多」了嗎?知識真的變成「自己的」了嗎?

  不見得。搜索功能的強大帶來的,是對其的依賴性,面對「不知道」、「不確定」,人們習慣於借助網絡即刻搜索,當時當刻有了答案,但轉瞬即逝,很少會「入腦」,因為記不住也沒關係,下次要用到,再搜就是了。長此以往,表面上人們是知識流通的受益者,因為所有知識都能信手拈來,而實際上,卻是「我們什麼都知道一點」,博而不精,有些乾脆連博都沒有。就像打水漂,打的時候有波紋,過後就啥也不剩。

  回到以前,在知識流通並不那麼高效的年代,通過老師的傳道授業,和有獲取成本的書籍,人們獲得的知識更扎實,更精深。在沒有電腦的年代,搜索純靠「人腦」,從構建在大腦裏的知識體系,按圖索驥,找到答案。

  誠然,降低成本、打破壁壘的知識流通,對人們接觸知識固然有幫助。然而,流通的低成本,不等於知識的低成本和廉價。想要在真正意義上獲得知識,時間、精力缺一不可。正所謂: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學問是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