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考初中高中大學皆不順利,需一次次複讀。好不容易畢業了,找工作又成了難題,去肯德基應聘,二十四人中唯獨他不被錄取;他前後投出三十多封搵工信,無一家企業願給他機會;與同伴創業,公司卻小得像麻雀,看不到前景……馬雲與阿里巴巴,是在三十多年的迷惘與徬徨中走到今天的。
要說迷惘與徬徨,我們這代人更有發言權。十多歲時,「文革」開始,老師被批鬥,學生沒書讀。接着,下放農村,曾經學到的知識也忘卻了。青少年階段激情而敏感,不知道命運轉折點在何方,此期間,曾多次聽到黃河邊的老鄉說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當時理解的意思是,黃河會改道,肥沃的河套地三十年屬河東,三十年將屬河西。
隨年齡增長,迷惘更新着內容,徬徨仍是經常性行為。種種挫折磨難,令人對「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有了另一番見解,那就是事物都存在變數。勇敢者無論怎樣尋不到前車之鑒,不知哪條路正確,迷惘徬徨,卻仍是要前行,不斷修正方向,在錯誤中學習,就像馬雲近日所說,他想寫一本書,名為《阿里巴巴的1001個錯誤》,他說:「經歷了多少艱難的日子比取得的成就更重要。」迷惘是成熟的必經階段,在河東河西之間徬徨,是不能避免的,唯獨熱血屠龍的精神不能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