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過年穿新衣放煙花吃團圓飯;這些年,過年打麻將搶紅包吐槽春晚。不知是不是因為年味愈來愈淡,過年時的怪事愈來愈多。比如今年,一眾網友找到了「新樂趣」:上網亂噴。
就在前兩天,一條內容為「雖然我不過這個節,但我還是很想家」的帖子在社交網絡上火了。發布帖子的,是內地一位不算太知名的女演員。「愛國」網友一看,勃然大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豈有不過之理?」
原來,女演員是哈薩克族,農曆春節並非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因而沒有過節的習慣。她解釋到:「我是少數民族,也不能不認自己的民族。」此言論一出,更是引發罵戰升級,網友開始對其口誅筆伐:「不過漢族節,就不要賺漢族錢」,「不過中國的節日就滾出中國」,甚至直斥其為分裂分子。
罵戰持續了幾天,沸沸揚揚。由於受到太多圍攻,女演員乾脆刪光了自己幾年來所有貼文。
另一女模特,在網上發布照片並配文「Happy Lunar New Year」。網友又坐不住了,「為何不說Chinese New Year?」「是不是想當棒子?」評論看得我一頭霧水,稍作翻查才知,原來有人在電視節目解釋過,Lunar New Year的說法,不突出「中國」一詞,韓國人用得較多。女模特刪除原文,重新發了一次「Happy Chinese New Year」。
這年頭,不過節被罵,過節也要被罵,真是防不勝防。圍觀了兩場網絡風波的我,只好暗自佩服廣大網友「咬文嚼字」、「上綱上線」的高超能力,同時訝異於網友的脆弱神經。
沒有後果、毋須擔責,網絡的這些特性催生了一眾躲在屏幕後面的鍵盤俠。同樣可怕的是,他們打着愛國旗號,肆意宣泄自己非黑即白,非我即他的狹隘態度,在網絡上對他人口誅筆伐。
如此春節,實在鬧心。如此「愛國」,實在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