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三叉神經痛常令患者苦不堪言 網絡圖片
在眾多神經痛症中,三叉神經痛是很特別的一類,它帶來的劇痛可以令病人苦不堪言,甚至會有病人痛得抑鬱或惶恐終日。雖然它不容易治理,但也有能夠根治的外科手術方法。只要積極求醫,許多患者最終亦能夠克服這種難熬的痛症。/楷和醫療集團神經外科專科 李世偉醫生
若果接觸過三叉神經痛的患者,你會從他們的描述中,感受到這種神經痛症有那麼的難熬。許多病人都會形容,那是一種「非常非常痛的病」,痛楚程度甚至比生育更甚。雖然三叉神經痛不致奪命,但它卻剝奪了病人的生活質素,有病人會痛得被嚇怕,終日擔心劇痛來襲,驚恐度日,苦不堪言。
血管擠壓致劇痛
三叉神經痛是怎麼樣的痛症?我們的大腦,左右兩邊各有12條神經,而所謂「三叉神經」,是指其中的第五條、也是最大的一條神經。它由腦幹延伸三條神經分支,分布於額頭、臉頰及下顎,負責我們臉部的所有感覺。
三叉神經痛的成因有三種,最常見的是三叉神經被其鄰近的小腦上動脈(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簡稱SCA)擠壓,原因包括血管老化而變曲變硬,加上脈搏跳動,令SCA血管刺激三叉神經錯誤產生極大電流而引致痛感。另一種原因是腫瘤擠壓三叉神經,但這情況相對鮮見。除了以上兩種情況外,曾經患上神經病毒感染(俗稱生蛇)的人士,因為神經已受到破壞並出現病變,因而出現三叉神經痛徵狀。
三叉神經痛可形容為「十級劇痛」,其痛楚來得極快,而且程度一來便達頂點,許多病人形容那種痛楚如雷劈如刀割,是爆炸性而尖銳的劇痛,病人甚至會痛得臉容扭曲;痛楚通常只會在單一邊臉龐出現。病人這些痛楚的描述,是醫生作臨床診斷的重要線索,而除了痛楚的性質外,位置亦是關鍵—痛楚位置都會明確位於三叉神經線在臉龐上的分布,最常見的是下顎與臉頰,其次是額頭。反之,若痛楚位置在耳背、後腦等其他部位,那裏並非三叉神經線的所在,故可排除是三叉神經痛所致。
但有一點需要留意,三叉神經痛有時容易與牙痛混淆,尤其在下顎的三叉神經痛,易與牙痛的位置相近。有些病人因痛楚而向牙醫求診,恰巧發現蛀牙,但在脫牙後痛楚仍然持續,轉介至神經外科作進一步診斷後才確診為三叉神經痛。一般而言,牙痛的痛感屬於酸痛,與三叉神經痛那種爆炸性的劇痛有別。不過,三叉神經痛病人若有牙患,亦須接受牙科治療;只是若治療後痛楚不減,便應考慮檢查確定是否三叉神經痛等其他問題所致。
做手術療效理想
要確診三叉神經痛,除了解病人的徵狀與病歷,臨床的神經系統檢查可確診病人有否其他神經系統的問題;另亦可透過磁力共振掃描,排除腫瘤等因素,或找出血管擠壓三叉神經線的情況,以作出準確的診斷。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誠言是漫長而不容易的。第一線治療會先以針對神經痛的止痛藥物,幫助患者緩減痛楚,大約有七至八成病人可長期以藥物控制病情,部分常用的藥物會有暈眩等副作用。
若果藥物控制不果,而痛楚令病人感到困擾,便需要考慮一些更進取的治療,而現時能達根治效果的是「微血管減壓手術」。手術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醫生在病人耳後開刀取走一小片顱骨,然後透過顯微鏡的輔助,找出三叉神經區域及被血管擠壓的位置,然後將血管與神經分離並放入纖維軟墊,將兩者分隔,令血管不再擠壓或刺激三叉神經。這手術能即時消除三叉神經痛,它根治病情的機會達九成以上,是現時醫學界認為最理想的根治療法。
射頻療法兩面睇
不過,由於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對於一些麻醉風險較高的人士,如患有嚴重心肺功能疾病、腎病等內科問題的人士,未必適合接受手術。他們可以考慮微波射頻治療。手術會在X光的引導下,將刺針由臉頰直達三叉神經,以微波射頻產生80至90度的熱能量,消融神經,使之不再傳遞痛楚信息。
雖然此療法能緩減痛楚,但也會令病人臉部麻痹,同樣並不好受—例如撫摸臉龐、擰臉蛋都不再有感覺;進食時亦會失去一些咀嚼的感覺等。這療法的另一個變奏版「脈衝微波射頻」,微波射頻產生的溫度調校至42度,雖然止痛效果較遜色,但令臉部麻痹的程度也相應減輕。
射頻消融神經線是不能逆轉的,而病人許多時候受嚴重痛症困擾,可能未必想像到消融神經帶來的麻痹感同樣令人困擾。所以,在決定任何治療前,最好與醫生作深入的溝通,商討一個最周詳而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