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岳陽樓記》之記/二月河

時間:2018-02-24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洞庭湖是不少文人騷客愛寫之景 資料圖片

  我讀《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是十二歲罷。今年我七十三了,那就是說距今已是過去六十餘年了。

  這篇文章首先給我的印象是詞藻華美、字字珠玉、句句經典。對洞庭湖的景物,遷客騷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所感受到的人生體味,說得驚心動魄;析得玲瓏剔透;景物表述密不透風、針插不入、水潑不進;讀起來酣暢流暢毫無掩飾。在此中景物下,一般的知識分子心態走向講得透徹過癮。行雲流水一樣的從頭到尾順暢無阻,美的所在令人心醉,憂的地方又令人傷感憤患,而論到仁人志士對洞庭湖所展示不同天象下的不同感受「或宜二者所為」和說出的道和它的人民性合理性,構成了這篇文章的靈魂。其激動心魄的撞擊力和感受力,刺激力都來得真實令人信服。

  這篇文章寫於何時?當然是「慶曆四年春」。

  這篇文章寫於何地?當然毫無疑義是在洞庭湖側的。作家不知觀察這湖幾多春秋才能運筆如風,成了千古名唱─我一直都是這樣想的,這樣看的。范仲淹可能在湖岸就有一處水榭之類的酒坊,他就去坊裏一邊喝酒,一邊看湖,遐想着寫出了這篇文章。但其實我是錯了,除了「慶曆四年春」原作者有註,其餘的我想的都有點近乎痴人說夢。

  范仲淹去沒去過洞庭湖,需要資料佐證。但他在寫《岳陽樓記》之時,他尚未曾到過岳陽樓,沒有見過洞庭湖。

  洞庭湖這些色調他是怎樣調節出的,和不少朋友聊天時提及過,笑談:范老夫子可能是在鄧州花洲書苑中對着一碗水,在書桌上編輯了它的出世。當然不排除范先生的朋友去過洞庭湖,在洞庭湖聲情並茂地渲染過這湖的秋天秋雨浪濤的特點,也說過春暖風和時又是什麼樣子,會給人什麼樣的淒冷的寡涼和恐怖,又是怎樣撫慰一顆無所寄託的苦憐。可能說這些文人騷客的心態變遷都是當時的社會真實,而先憂後樂的境界提煉則是作家自身人文理念的真明白,真境界,真功夫!

  因為生活在南陽,我當然很留意這兩句話……當然我們南陽還有一句話,是諸葛亮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推論這兩句話的精神境界高低,范公的話當在前列,「鞠躬」的話說的也很真誠,也富有生命力。但那句話的根子是想通過這樣的言語,透析諸葛亮對劉家王朝蜀漢的忠誠,是諸葛亮對自己生存理念的執著演示……也就這些罷!而范仲淹的言語超越了這個境界!就「天下」而言,包涵着作者對待人民的基本態度。不但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而如非有鄧州這塊兒彈丸之地,在南陽盆地居然觀測到了全天下!

  這篇文章就在這樣下出來了,在鄧州市的花洲書院,在春風閣滿園一年又一年鮮花的衛護下,在永遠展示他的不息生命力。

  那些被秋天的風雨和濁浪將思緒勾向了個人利益的狹小圈子而走不出去的人,還有那些春風得意的人生驕子,在面對這樣嚴肅的兩個「天下」時,我想他自己在向人生彰顯的人生價值,也就不呼自至的了。

  我曾經有幸在鄧州一中上過學。鄧州一中和花洲書院在那時是聯為一體的,這真的是太小太小的書院了。和崇陽書院、白鹿書院等等相比,它根本就是讓人看不進眼中,根本就是「不存在」那樣的味道,和王陽明、二程、朱子的書院也有無法相提並論。

  然而在全國眾多的書院中,有哪個書院給我們提供這樣的驚心動魄駭目的提耳面命?我就在書院那口井旁讀過書,儘管不會讀,也還讀了點的。范仲淹在作文時如果真的要用水,也該是這口井裏吸上來的罷。不過我思考他當時已是全國知名的貴族學人,地位是副宰相,一下子被貶成了鄧州的縣令,政治上和官途上遭受到的人生挫折,和他在沉浮不定的官海裏游泳的經驗,還有他四海漂泊居無定所的滄海滔滔洗禮。所謂洞庭湖的陰晴和他經歷的世態炎涼冷暖自知算得了什麼─他雖未到過洞庭湖,但我們也可以看他是一位終生在波濤驚天的湖海中搏擊游泳的游泳健將,也可以說這裏感受到的洞庭湖陰晴涼熱不過是他一生在朝廷政治變幻中所經歷所感所受……不過藉此一湖水來清涼一下心態的強度而已。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過是再經一番洞庭風波的洗禮,回思自己一心追求的自我追求,一次清醒的人生寄語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