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沒有恥笑的世界/米 哈

時間:2018-02-23 03:16:10來源:大公網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從上年的美國辛丹斯電影節上映以來,一直受到各大影展、影迷的關注,電影的導演、主角等,也得到不少電影獎項的提名。電影是好看的,但它的好看不在於故事如何曲折離奇,而在於當中所感受到愛的純粹,這種倫理之中的愛,不限於情人之間,更遍及親人、朋友,以至主僕。

  事實上,電影的故事已經不能再簡單了,就是講述一名十多歲的青年與他父親的短期研究助理從試探到相戀的一個夏天,但我想,就是有這樣直截了當的故事,更有力地呈現故事的感動,而這份感動,來自片中所展現的一個沒有恥笑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沒有任何事值得被恥笑,也沒有人要為任何事而自責,活現了史賓諾莎描述的美好倫理世界。

  史賓諾莎出生於十七世紀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家庭,在猶太教傳統下成長,卻又在二十四歲時被逐出教會,從此過着簡樸的哲人生活,寫成了經典《倫理學》。談起《倫理學》,我們總是放眼於它的「非倫理」部分,即其有關形而上學與知識論的思辯,尤其史賓諾莎對自然界以外的人格化上帝之質疑。然而,在自然(而非宗教)主宰的世界裏,人與人怎麼快樂生活呢?

  「所謂快樂。」史賓諾莎寫道:「就是人們從不完美發展到完美的過程;悲傷就是人們從完美走向不完美的過程。之所以說是過程,是因為快樂不等於完美。如果一個人生而完美,那麼他也就不會感受到快樂了。」

  可惜的是,人面對不完美的對象時,往往先想到恥笑,而非想到希望。「恥笑是想像自己所恨的對象,具有讓我們鄙視的東西時產生的快感。希望才是一種快樂,但它不經常發生。」而「信心因希望而起」,史賓諾莎如是說。回到當下,面對各種各樣社會定義的不完美,若人不選擇希望與信心,而偏偏要選擇恥笑的話,只能說,這是自我放棄快樂的過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