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南洋華人\張泠

時間:2018-02-22 03:15:58來源:大公網

  研究兩部社會背景為「南洋」(即現在的東南亞)的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左翼電影《火山情血》(一九三二,孫瑜編導)和《母性之光》(田漢編劇、卜萬蒼導演),讀些東南亞史,深感多數南洋華人處境淒慘。十九世紀,國際市場錫價上漲,南洋廉價勞動力不足,在當地殖民政府鼓勵下,大量華人勞工(從福建、廣東、海南等地)被招到南洋開採錫礦。還有一些去種植園生產胡椒、檳榔膏、糖、樹薯等。「契約華工」那時也稱「賣豬仔」,可見這些華工是如何被對待的:船上的嚴酷情形使得一些人在路上已死亡。到那裏的,要為僱主免費工作三年(甚或更久)。勞動強度大,工作條件艱苦,工作時間長,工資極低,且有時被發放鴉片和酒抵工資。很多工人(因不允許華人女性移民,絕大多數為單身年輕男性)因此染上鴉片癮,酗酒,賭博,向僱主借債,因而永遠無法贖得自由身,遑論攢錢回國。

  貧困再加上各種因貧窮而來的疾病,如瘧疾、腳氣、痢疾及工傷,華人礦工的年死亡率竟達百分之五十。除了受英國和荷蘭殖民者盤剝,這些華工也受華人資本家和秘密會社虐待與欺凌。當年東南亞社會底層的華人前輩,能存活下來的,實在不易。可惜當地的華人如福佬人、客家人、潮州人、廣東人、海南人這五個主要社群時有矛盾衝突,還有械鬥,幫會組織推波助瀾。一九四二年新加坡淪陷,數萬華人被日軍殺害。   讀了幾本英國人寫的東南亞史,有的站在殖民者立場,提起華人用詞是「入侵」,寫他們抽鴉片逛妓館搞幫會,似乎是害群之馬應被遣返,卻不提:一、殖民者鼓勵華人去南洋是為了廉價勞動力,而華人的確為南洋各殖民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二、華人這些所謂「惡習」我前文提過了,是壓榨和拋棄他們的方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