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間除了走親訪友與睡懶覺,唯一觀看的演出就是黎小田金曲五十年作品演唱會了。
黎小田可說是香港流行樂壇的教父級人物之一,喜歡港樂的朋友一定都繞不開這鼎鼎大名的符號。當顧嘉煇包攬了無綫電視劇的主題曲創作,另一邊廂的黎小田則成為了亞視主題曲的半壁江山,《天蠶變》等歌曲便是黎小田這時期的代表作。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他轉入華星唱片公司,發掘了不少藝人的潛能,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張國榮與梅艷芳。
一個歌手的聲音可以分「皮」與「骨」兩說,前者是祖師爺賜的,後者是老天爺賞的。老天爺賞的是天生的才能,祖師爺賜的則是後天磨礪的技術。而張國榮與梅艷芳,他們的聲線擁有一副較好的「骨相」,但絕對稱不上天賦異稟;全靠後天修煉出的「皮相」才成為了難以替代的明星。
剛出道的張國榮聲線又高又浮,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就是「雞仔聲」,在泰國演唱會翻唱羅文的《激光中》可說是他演藝生涯少有的「車禍現場」。如果不是黎小田為他指了條明路,「我請他聽完皮禮士利的歌後嘗試將key壓低少許」,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張國榮了。
一首歌要跨越時代,要有能夠承載記憶、引起共情的聲音,也要有時間的佐證。這令年輕的歌手想要翻唱出原唱的味道幾乎是不可能的了。經驗,也就是祖師爺賜的技術,上至歌曲的情緒把控,下到真假音轉換的細節,他們都尚未打磨鋒利;也勾引不起老觀眾的情意結,定然輸得徹底。當黃翊翻唱《不怕寂寞》時,我只能懷念起九○年的演唱會上,輕巧一躍坐在了黎小田的鋼琴上唱起這首歌的張國榮。
兩相對比,翻唱梅艷芳的幾位歌手就資深一籌,呂珊唱得出《飛躍舞台》的霸氣,湯寶如唱得出《似火探戈》的色氣。果然,時光,是對的沒說謊;來日的,問昨天便可知。
謝幕時一眾歌手興高采烈地從中央升降台離場,卻唯獨留下了主角黎小田。只見他停駐在鋼琴側,抬頭眺望整個紅館,不知道他在想什麼,而此情此景令我覺得這真是一場「英雄主義的落寞」。當「歡欣已告落幕」,與誰再唱《痴心的我》?或者只能送贈自己一曲《不怕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