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牌檔的由來/過來人

時間:2018-02-21 03:15:48來源:大公網

  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街頭飲食文化相當盛行,幾乎在每一區的街頭巷尾,都會開設供應各式各樣本土地道食品的「大牌檔」,其顧客對象都是社會上的勞苦大眾,因此食物的價錢都會相當廉宜,抵食夾大件,但並不表示食品沒有水準,很多當年的「大牌檔」更因為夠鑊氣而受到社會上層人士賞識,成為香港美食天堂的特色,不少官商名人也願意放下身段光顧。

  今天,很多人會將「大牌檔」誤稱為「大排檔」,其實,根據歷史記載,前者方為正確名稱。早在一八四七年開始,港英政府便設立小販牌照。一九二一年,政府將小販分成固定小販牌照和流動小販牌照兩種,前者稱「大牌」,後者稱「小牌」。一九五○年代,「大牌」和「熟食固定攤檔」被二合為一,發出固定攤位小販牌照規管,相比路邊攤檔,大牌檔的牌照是一張大紙,需要裱裝起來,掛在當眼位置,因而稱為「大牌檔」(意謂擁有大牌照的檔口)。當時的「大牌檔」部分是港英政府為了安撫戰爭中傷亡公務員的家屬,增加就業機會而發出。這類攤檔近似一個方形鐵皮屋,裏面有煮食爐具。營業時,店主會擺出數張可摺疊的桌椅,晚上收爐時,店主會用木板、鐵皮將這家路邊小店遮蔽,以防盜賊。

  早年大牌檔集中在港島中上環、灣仔一帶,亦令這些區域成為發祥地。在一九八○年代香港進行市區重建時,不少大牌檔的牌照被收回,部分因此結業,部分遷入店舖,例如原址灣仔克街的再興燒臘飯店、中環廣源西街的鏞記以至九記牛腩,均源自大牌檔,今天已成為香港著名食府。

  一九七二年,政府推行十年建屋計劃,由政府興建廉價公營房屋,而新建的屋邨內都會設置俗稱冬菇亭的熟食店舖,經營方法與大牌檔相似,但固定在指定位置,因此人們仍然習慣稱之為「大牌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