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性品格,也須教育

時間:2018-02-12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青年男女兩情相悅時,性品格也是體現個人價值觀的指標 網絡圖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和哲學家,曾發表兒童心理發展等理論。弗洛伊德於情慾自主中認為「我有性慾望,但是我成為性的主人」。性,原是美好的,可是一旦逾越界線,就可能釀成災難,尤其是對仍處性懵懂的兒童乃至青少年。/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自香港田徑代表隊二十三歲跨欄女將呂麗瑤,於臉書公開十年前曾遭前教練性侵,引起香港輿論嘩然。她表示,把真相說出是一種解脫,也是讓自己從「受害者」變成「幸存者」。性侵一直是社會上議論的熱話題,該怎樣助孩子以防被性侵?今次訪問了臨床心理學家彭學海博士,他從男孩子防性侵說起,談到青少年成長對性的迷思。

  自己是身體的主人

  預防男孩遭性侵,彭學海指,學校、家庭、社會應及早教導他們,他是自己身體的主人,明白到「身體的隱私權和自主權」,性教育就是應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共同負起責任。

  他說:「學校雖有教導學生性教育,但教師偏重知識的傳遞,忽略了如何避免懷孕或感染的信息,因此家庭須扮演一個彌補的角色。可是,中國人談性較為忌諱。時下社會的性信息既氾濫又易得知,會令青少年對性產生很大迷思,孩子亦不願意和父母討論性。父母的態度令孩子變得沉默不敢提問,社會文化也視性為禁忌,所以,父母須選擇適切的溝通時機,間接詢問始容易開啟討論,直接說出自己的性經驗以及價值觀,闡釋兩性的交往。父母和子女須互相尊重,父母可以站在自己立場,也要關注子女的需求。當雙方意見相異時,父母勿採取批評態度,反之,該允許子女有自己的觀念和做法,再進行分析。」

  對於孩子自慰、看AV,或發生了性行為,父母該以什麼態度面對?彭學海說:「父母應以關心的態度了解事件,避免發怒,否則孩子會不願和父母溝通。在此信息發達的時代,他們不想看一些情色畫面,但它們一次又一次地在電腦屏幕上出現,最終還是忍不住看。父母發現後,須以正面態度肯定孩子對性的好奇,但不代表肯定他們的行為,教導要語言扼要,提點他們免墮入騙局,辨別他們的情緒,回應他們的需求並提供協助。如父母無法解決,便要尋求專家意見了。」

  彭學海指青少年關心的性教育,就是異性的交往,例如擇偶條件、性知識、約會、性侵、性自主、偷窺、一夜情,婚前性行為、懷孕與墮胎、分手等。為防止男孩遭性侵以及有正確性觀念,他強調性品格教育非常重要,並說:「性品格是指一個人為了維護與實踐自己的價值觀,所採用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程度。其教導重點不是在於性知識,而是教導與性有關的價值觀以及將價值觀實踐的能力。提早和孩子談論性,讓他們懂得處理性危機,其中包括性侵害、性騷擾、性欺凌、不負責任和不安全的性行為,並提供求助方法。」

  男孩遭性侵易招疑

  許多受性侵的兒童於長大後才敢發聲,彭學海認為與孩子談性要有策略,他提出要多用正向方法,並說:「勿權威禁令、不信任、逃避和說教。成年人該以正向的同理心,清楚表達自己的信息,並予以尊重和肯定。教孩子正確的性知識,有助防犯性侵。」

  彭學海稱女孩和男孩遭性侵,雖同是受害者,可是男孩易令人抱懷疑態度。

  他說:「此因時下青少年性早熟、自我支配、晚婚,以及環境充斥誘惑及壓力。二○一六年,香港有調查顯示,67%的受訪青年曾使用網上交友平台,47%的用家更曾與網友見面。43%有戀愛經驗的用家曾與網友談戀愛,55%的受訪青年認為『很多使用網上交友的人都會說謊』,48%受訪青年認為網友公開個人資料是危險,39%青年認為『網上認識朋友是好方法』。77%的受訪青年表示,父母從未與子女談及關於性的話題,尤其是男生。舉例一對男女於網上認識,女被約會以及唱K跳舞,父母知道了該怎麼辦?有母親認為和女兒一起去,但這方法太傳統,另有父親覺得好難處理,其實解決方法就是先和女兒溝通,了解她怎樣認識該男子,並分析應約可能會發生的危險。強權制止解決不了事情,正向方法和女兒溝通才是正路。時下青少年沉迷於網絡交朋友,有利有弊,利是不受時間限制易生共鳴、溝通方式多元化、消除尷尬隨心所欲;弊就是身份匿名、缺乏肢體交流、無助建立日常及忽略現實社交。」

  人有七情六慾,正常性慾望毋須忌諱,弗洛伊德說要成為性的主人,兒童同樣是身體的主人,必須好好保護自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