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上網,讀到醒目的標題:茅侃侃自殺。
自認孤陋寡聞,不知道誰是茅侃侃。立馬「百度」了一下,原來這是位八零後的創業者。因負債、資金斷鏈、欠員工薪酬、銀行帳戶空虛而走上絕路。他用一句歌詞做遺言,可視為給事業和女友的雙關語:「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的結尾。」然後結束了三十四歲的生命。
我努力驅趕了對年輕生命逝去的哀傷,才有力量看完他的故事。
茅侃侃是個電子天才,初中輟學創業,與四名八零後創業者被稱「京城IT四少」,風頭一時甚勁。看相片,茅侃侃陽光、單純、聰明。他還擅長文字,出版了《像戀愛一樣去工作》一書,掙來更高的人氣。他的朋友評價他:講義氣,愛助人,點子多,行動快……
誰都未留意這名年輕的創業者已患上心理疾病:長期強烈的焦慮感已形成抑鬱症狀。在這節骨眼上,本答應與他合作的文化公司被投資風險嚇倒,決斷斬纜,不再提供資金支持他的電子遊戲開發。他不甘不忿,溝通爭辯未果,終全面崩潰,走向絕路。
誰該為茅侃侃的死負責?與其作這種拷問,不如反思:青年創業者從茅侃侃事例中該讀出什麼信息?
人生會有高潮低潮,創業更不可能一帆風順。邁出創業一步的年輕人,對自己的資本來源、人脈關係、溝通能力、承受心理事先要作清醒評估。生意發達要靠創意,但更要靠資本運作。有資本青睞,生意才有可能做好做牢做大。反之如被資本拋棄,就可能陷入困境。目前不少著名的創業者正與資金「死磕」,贏了便柳暗花明,輸了若不自我調節心理,便可能重蹈茅侃侃之路,等不到翻身一天。
社會也該有機構去關注年輕創業者的心理健康,該有專門的心理諮詢師去疏導他們的心理。
說到底,創業者對創業負結果要有心理準備。這麼說似乎冷漠,但這就是為商的真理之一,真理常常不是溫情脈脈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