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一個人與一座城——饒公與潮州

時間:2018-02-06 17:14:19來源:大公網

  文|鄭曼玲

  幾乎每一位文化大家,都有深埋心底的精神家園,就像倫敦之於狄更斯,巴黎之於雨果,北京之於老舍,紹興之於魯迅,上海之於張愛玲。而說起國學大師饒宗頤,就不能繞過他的家鄉——海濱鄒魯潮州。

饒宗頤先生(新華社資料圖片)

  漫步潮州街頭,隨處可見饒宗頤先生的題詞墨寶,讓人深切感受到這座底蘊深厚的文化古城與饒公之間千絲萬縷的淵源。眾所周知,由於饒公在藝術方面的造詣精深,上門求字討畫的人很多,饒公輕易並不應允。但只要是家鄉需要,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揮毫潑墨。

  故居修繕,他重書「天嘯樓」「飲光閣」「盟鷗榭」三塊牌匾,且用心寫下「百歲宗頤」的署名,為潮州古城再添一段文史佳話;潮州文化公益基金會設立,他親筆書寫「弘文是道」墨寶;鳳城公園建設,他寫下「創業精緻感恩包容」的潮州文化特質;為表達對潮州申報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的支持,2016年4月,饒宗頤先生又不顧年事已高,鄭重寫下「潮人故里」的墨寶,詮釋他情系桑梓的拳拳之心。

蒓園,饒宗頤潮州故居資料圖片

  承父遺志補修《潮州藝文志》

  饒宗頤先生1917年生於廣東潮安縣城,其家族是潮州首富,同時又是文化世家。饒宗頤的父親饒鍔本身就是一位大學者,著有《王右軍年譜》、《〈佛國記〉疏證》、《漢儒學案》等。他的伯父既是畫家,又是收藏家,收藏的拓本、古錢等數量達千種。

  生活在古邑潮州,給了饒宗頤先生厚重深邃之文化底蘊。去鄉之前的32年里,饒先生踏遍潮州地區的山山水水,韓山、金山,韓江、榕江,汕頭、揭陽、普寧、饒平、豐順、大埔……無不留下他田野考察的足跡。潮州的地理、民俗體系、海外交通、歷史人物以及史前考古、輿地考辯、方志新纂、人文思想等等,無不傾注了饒先生的心血。

  1935年,他的父親饒鄂去世,饒宗頤承父遺志補修《潮州藝文志》。後來《嶺南大學學報》特別推出兩期專號發表《潮州藝文志》,產生了廣泛影響,饒先生的學術地位得以確立。

  彼時,中大廣東通志館開始創建,委任著名學者溫丹銘為主任。溫老先生隨即舉薦饒宗頤,將這位他賞識的少年英才聘入館中。1939年,在中大中文系教授詹安泰的舉薦下,饒宗頤被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當時廣州已為日軍佔領,中山大學被迫遷往雲南澄江。饒宗頤決心前往雲南,不料途中染上瘧疾,滯留香港。從此,饒宗頤以香港為家,遊學四海,放眼世界,成為享譽中外的一代國學大師。

  倡導建立「潮州學」

  成名之后的饒宗頤先生,始終心懷家國,對家鄉的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作為方志界的一代宗師,他十分關心家鄉的修志事業。1986年12月10日,饒宗頤回到家鄉潮州,即對編修《潮州市志》提出指導性意見,並為《潮州市志》題詞:「發揚幽潛」,此後又認真指導,扶持后學。可以說,三十多年來潮州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績,與饒老的影響、關懷、指引是分不開的。

  同時,饒公深受潮州文化的薰陶,也深諳潮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多年來,饒公積極倡導潮學研究,闡明研究和弘揚潮汕文化是一件惠及子孫后代的大事。

  饒宗頤早年手書碑刻「繼志亭」,在潮州饒宗頤學術館珍藏(文匯報資料圖片)

  饒公提出潮州學概念可追溯到1989年他在第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澳門)上的專題演講。其時,他詮釋了儒佛交輝的潮人文化傳統,倡導潮團在聯誼之外,做出一些有建設性的行動,鼓勵人們去尋求新的知識,繼承唐代常袞、韓愈兩位地方刺史「興學」的精神,推動學術研究,這樣才能使潮人傳統文化有更加燦爛的成果。

  1991年,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以「潮州歷史文獻與文化學術」為專題在汕頭大學召開第十一屆年會暨潮汕歷史文獻與文化學術研討會,饒公在發言中認為,此次會議將潮州歷史文獻與文化學術的研究提升至全國性的層次。

  1993年12月,在香港潮州商會支持下,「首屆潮州學國際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饒公發表着名的《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學」》一文,樹起「潮學」大旗,得到海內外眾多學者的支持和響應。在這篇文章中,饒公正式提出「潮州學」(也稱潮學)的學科概念,論述了其內涵。這被學界視為建立潮州學的宣言書,饒公在國際上首先舉起了潮州學的旗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學人加入研究行列。

  而他自己對潮州文化的研究專著、論文多達數十種,當之無愧是集潮州文化之大成者,是當代潮州文化研究之旗手和奠基人。

  題寫「廣濟橋」牌匾

  潮州廣濟橋,石碑、匾額、楹聯均為饒宗頤題寫資料圖片

  對家鄉一往情深的饒公,在古城的建設方面亦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舊儀再現的廣濟橋,與饒宗頤先生更是因緣契合。早在1936年,年僅19歲的饒先生便考證廣濟橋史料,輯成《廣濟橋志》,並刊于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語言文學》專刊上。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在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向為閩粵交通要津。它既是潮州名城的地標,更是維繫海內外潮人的根。因其深具歷史、科學、藝術價值,1988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從根本上對這座千年古橋實施有效的保護,潮州市政府于1989年在其下游一公里處,新建韓江大橋,從此結束了廣濟橋作為交通紐帶的歷史使命。

  2001年,修復廣濟橋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饒宗頤先生親自出任顧問,而后,在長達數年的修復過程中,饒公這本潮州文化的「活字典」,無數次為修復古橋釋疑解惑,還不辭勞苦地回潮州參加維修方案的審定、設計圖紙的評審等重要活動,並為廣濟橋寫下一副八尺對開的巨幅對聯,上聯是「古橋還舊貌」,下聯是「薄海同謳歌」。

  2007年6月,廣濟橋修復原成時,遠在海外的饒公遺憾未能蒞潮分享喜悅。直至2011年3月,96高齡的饒公應邀回鄉訪問,終於來到魂牽夢繞的廣濟橋頭。老人家看到重瓴聯閣、美侖美奐的千年古橋,笑逐顏開、大加讚賞。當時,他不顧嚴寒朔風,在橋上現場揮毫,灑脫自如地寫下「廣濟」二字牌匾,讓觀者驚羨讚嘆。

  而今,當人們漫步于巍峨壯觀的梁橋、精巧奇麗的浮橋上,觀賞那層閣飛樓、油欄畫檻,欣賞亭台中那行雲流水般的楹聯書法時,總會想起為這座千年古橋的重光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潮人翹楚饒宗頤先生。

  可以說,「海濱鄒魯」的沃土,孕育出大師饒宗頤;大師導夫先路,潮學幽潛得以弘揚。如今,在潮州古城區的下水門城腳,建有一座饒宗頤學術館,當中展示了饒宗頤先生生平事跡、學術成就、藝術造詣,以及對家鄉的拳拳真情。來到學術館參觀的人們絡繹不絕,很多人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這位潮籍「文化巨擘」的敬重和熱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