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是火鍋的忠實擁躉,我們常笑她有一百個吃火鍋的理由——人逢喜事?去吃火鍋慶祝一下;心情不好?何以解憂,唯有火鍋;大病初愈?吃頓火鍋補補身子;食慾不振?除了火鍋什麼都不想吃……上周幾位老友相約吃飯,毫無懸念,這位朋友果然又提議去吃火鍋。大家笑問這次又是什麼藉口?朋友理直氣壯:「天氣這麼冷,當然要吃火鍋暖身啊!」
朋友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最近氣溫驟降,算是香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冷冬。難為以往一貫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幾位女性朋友都穿上了保暖褲,可見寒冬嚴酷。這樣的天氣去吃火鍋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這位朋友過於鍥而不捨,藉着天寒地凍的由頭,一周之內竟然生逼着大家陪她吃了三次火鍋!按說無論什麼菜式,短期內連吃三頓都會讓人倒了胃口,這三頓沒有觸犯眾怒,實在要感謝火鍋本身的花樣繁多。
說起火鍋的種類,怕是雙手加起來也數不完。本地最愛的「打邊爐」,最早出自《廣東通志》:「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寥寥數字,冬日的和暖氛圍立刻躍然紙上。不過,早期的「打邊爐」和火鍋並不相同,「打邊爐」要講究許多——器皿要用瓦罉,筷子要選竹製,人也不是坐食,要圍爐而站。大約是這樣吃飯到底辛苦了些,「打邊爐」發展到如今早已與火鍋一般無二。那麼香港仍有的特色,就要數吃完雞煲後的添湯打邊爐。一鍋二吃,像是一場狂歡有了後續,算得盡興。這時往往不會點肉,而是要些金菇青菜,只當給自己一點膳食平衡的心理安慰。或是叫一碟剛炸好的響鈴卷,在雞煲獨有的濃郁湯底裏滾上兩圈。飽蘸湯汁的響鈴十分入味,酥脆口感也還未全失,可謂相得益彰。原本作配搭的輔料,最終卻喧賓奪主得讓人心甘情願。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