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倫敦的學生「劏房」\陳劍梅

時間:2018-02-06 03:15:50來源:大公網

  年前我終極地離開英國,回港的行李中只有一件屬於英國的東西:倫敦地圖。因為這麼多年留學英國的歲月中,我仍然感覺沒有在倫敦玩個夠,所以至今,我的生涯規劃中,仍然有一章倫敦遊記,尚未寫完。我還沒有沿着一世紀羅馬人建的城牆遺址圍着倫敦城走一趟;沒有坐船沿泰晤士河離開倫敦,穿越肯特郡(Kent)出海。我沒有機會完成的事太多了,沒有沿每一條地鐵的線路,到每一個車站,好好考察每一個社區。我無法回到一世紀,看看羅馬皇朝在這兒的威風,但羅馬大道,寬大筆直,仍然存留於倫敦市中心至今。究竟公元600年,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聚居的地方Aldwych,現在是BBC國際廣播部的所在地,還有古蹟可尋嗎?在所謂的中古時期,諾曼人(Normans)治下的倫敦,又留下了什麼印記呢?倫敦橋、西敏寺、珠寶塔之外,尚有古代平民百姓留下來的生活痕跡嗎?

  倫敦是一個政治、經濟和交通樞紐,複雜得難以言表。它表面是一個英國白人的城市,現在已經沒有很多英國人選擇住在那裏。在倫敦市中心走一圈便很容易發現,倫敦乃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國際都會。城市人口的階層亦很混雜,包括富豪、中產和基層人士。市內的經濟及生活文化景觀,錯綜複雜,豪華大宅的聚落和平民聚居之所沒有天離地那麼遠,中產家庭與貧民的具體生活距離很近,可以混在同一個區域,兩者往還的路,從這一邊到那一邊,不用十分鐘。

  我在倫敦時曾住在喬治亞建築風格的大宅,整個聚落都是中產人士的安樂窩。大街小巷夾道有樹,我在樓房中可以聽到鳥鳴,沒有車聲。房租每星期120英鎊,自己一人擁有兩百多呎的套房,現代家居設備一應俱全。房東是建築師,擁有同區多幢大宅分間分租出去。換句話說,我住的是香港人說的「劏房」。就這樣貧苦學生便與中產人士「混」在一起了,我們之間,完全沒有「距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