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寂寞大臣/米 哈

時間:2018-02-05 03:15:59來源:大公網

  一份二○一七年發表的報告指出,英國有多達九百萬的寂寞人口,有見及此,英國政府委任了一名「寂寞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正視這關乎公共健康的社會問題。不少華文傳媒,稱此新職位為「孤獨大臣」,如果這不是幽默之舉,我還是認為稱之「寂寞大臣」比較準確,畢竟孤獨(solitude)不一定寂寞(loneliness),一個人,也可以很快樂。

  學會孤獨,甚至可以戰勝寂寞,就像叔本華說:「有創造天分的人尤其會竭力追求免於苦痛和煩惱的自由,以及平靜和從容,因此他會尋求安靜、低調、盡可能不受侵擾的生活。也因此,在理解了所謂的人類之後,他會選擇離群索居;他若擁有偉大的心智,甚至會選擇孤獨。因為一個人倘若自我的內在越豐富,對於外界的需求也就越少,而他人對他的影響亦然。」

  於是,我們又更明白,為什麼叔本華在人生絕大部分時間都選擇獨身,且有不少偉人如是,如笛卡兒、牛頓、斯賓諾莎、康德、尼采、維根斯坦,等等等等。對於他們,孤獨是一種選擇,是一種讓思考與創造發生的條件,也是一種處世之道。

  然而,我們的社會和文化,總是不認同孤獨的狀態。這種對於獨身的戒心(不要誤解為「慎獨」),源於人對於社會、群體、秩序的需求,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而為了保存社會,社會不太認同獨身作為一種選擇。這傾向古已有之,就像古羅馬文化相信,人的價值與名譽不是自足的,而是建基於旁人的肯定與賦予,就連洗澡,也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集體肯定彼此的事。

  這種不願意肯定孤獨的文化,我想,更容易令人感到寂寞。當我讀到「寂寞大臣」說要做更多的工作,令寂寞的人與其他人接觸更多、溝通更多,我懷疑,在這個一人一手機,時時刻刻接通世界的時代,人所缺乏的真的只是接觸嗎?寂寞的人,不只坐在偏遠地區小屋的安樂椅上,還在熙來攘往的街上過路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