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啊,金絲楠木/白頭翁

時間:2018-02-05 03:15:46來源:大公網

  有位古玉鑒賞家,鑒別古玉的獨特辦法是用舌頭尖舔玉琢之處,因為舌頭尖最敏感,凡是他感覺得潤華之極的,他的判斷此玉不古,因為那是機器打磨的,光滑滋潤,做得天衣無縫。正像一位專看古瓷器的老師,除了通用的辦法外,他還要拿到室外,借自然光斜視,如有「賊光」耀眼,此必贋品,因為其中必有化學原料。我想起二○○七年我去寧夏看望張賢亮時他對我講的一段收藏金絲楠木的往事。他說他曾偶然在一老戶人家拆房的房料中看見有一房柁,用他的話說虎落平陽終為虎,細看果然一神器,是根金絲楠木的房樑。不動聲色地查問方知並無人懂,亦無人看重。提出要把那堆房料連大帶小,連粗帶細,連朽的帶傷的都買下。那農家看出他心誠要做此買賣,一咬牙狠心,張口喊了五百元。又說他收有一對八尺八高的金絲楠木的大立櫃,是明清皇宮裏的,稀世珍品。有空去品鑒。無忌兄啞聲大笑說,前者買料可能是真的,但這類故事編者甚多,已真偽難辯。但後者可立馬當判為偽。

  明清故宮中的大器,莫說八尺八高的金絲楠木大立櫃,就是在宮中放在火炕上的炕桌都有帳目可查,登記得十分仔細,筆筆有着落,哪年哪月哪日哪時,何事何因何故,何人領何人經手為何人來辦,挪到哪裏,何人經手何人監督何人掌印都一一在目,比我們現在國家固定資產登記還要嚴,還要細,還要準確無誤,這麼大件況且是宮中常用的寶器,豈能流失在外?由此可以推斷,剛才買料的也是故事。

  北海後海沿海有座幽靜典雅的小院,名人題匾「楠書屋」。無忌先領我品茶,又帶我去後院小樓上,進屋,室內陳一堂木傢具,什麼擺飾全無。無忌告訴我這一屋的木器應為金絲楠木,但初看時卻未驟然感到有什麼高貴的帝王之氣。靜坐一陣,就會感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中有幽雅別致的氣息。

  無忌兄坦言,鑒賞金絲楠木最忌浮躁。行家講究香燃三柱,茶喝三泡;追求心平如水,氣沉如石;既無旁顧,又無雜念。方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才能摸出金絲楠木的華潤細膩,聞見它的清幽淡香,感到它的高貴別致,方能如沐春風,沁心養神。據說很講究保養的乾隆皇帝喜愛金絲楠木的一個原因恰恰是那四言真諦;「沁心養神」。

  中國人對金絲楠木的研究至少要在三千年以前,可能遠比對檀香紫檀、印度紫檀要早得多,也比烏木、黃楊木、黃花梨木要早。據史書記載,在春秋時代,乃至東周時期天子、諸侯、士大夫的墓葬就講究用金絲楠木作棺材,以追求永存永在,屍體永不腐爛,靈魂永不消失。有人作過試驗,在常溫下將一塊生肉放置在用金絲楠木製成的木盒中,兩個月後開啟,鮮肉不變質依然新鮮。二○○四年考古人員在湖北襄樊戰國墓葬中起吊出完好的金絲楠木棺。用金絲楠木作棺材,被稱千年不腐,近三千多年的歷史證明,金絲楠木不是千年不腐,而是三千年不腐。二○一四年夏,我和朋友們曾去江蘇盱眙考察大雲山漢墓,墓主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江都王劉非,劉非下葬的棺槨使用的就是金絲楠木。我們去時,正趕上天下小雨。考古現場空無一人,讓人四處尋找方找見拿鑰匙的看門人來,原來他認為沒事已回村中。我看見在露天堆着從古墓中挖掘出來的已經被盜墓者劈成殘片的棺木,呈烏黑色,泛着青幽幽的寒光,像堆爛燒柴一樣堆在那裏,上面苫着一塊塑膠布。我講給無忌兄聽,他初不相信,認為不是編故事吧?信後長嘆;都信寸土寸金,其實是寸木寸金,恐怕還不只寸金。

  他講了個故事。有位高人在被盜挖多次,又被保護發掘過的古墓現場察看,乾淨到幾乎一無所有,最終他從爛泥中摳出一塊巴掌大的盜墓賊留下的金絲楠木棺材碎片。拿回去以後,精心加工成一串金絲楠木的手串,因為是二千多年前的「陰木」所製,因此紋路、絲花、走水格外耀眼,成為手串收藏大家的熱衷品。手串上的顆顆珠子都賽過金蛋蛋……

  走出老宅,沿着後海海邊徜徉。突然又想起那句初聽帶有幾分神秘的咒語:前海後海不如中南海,前殿後殿不如祾恩殿。

  啊,神秘的金絲楠木……

(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