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觸景生情》細訴香港記憶/大公報記者 劉 毅

時間:2018-02-05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歷史愛好者、收藏家鄭寶鴻/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或許很多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生活在繁華都市,追憶逝去生活方式的意義何在?而在香港歷史愛好者、錢幣、郵票、歷史照片、明信片等的收藏者鄭寶鴻心中,幾代香港人的生活記憶是集體回憶一部分:「以觀看舊時老照片為例,我們不僅可從中看到這座城市的歷史,更可從今昔對比體會時間的痕跡,以及彼時的人文風情。」

  綜觀鄭寶鴻履歷,他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生於香港,幼時開始收集郵票,自此開展對香港地方志的研究,從香港殖民地時期、日佔時期的歷史及文化,再到其後的風土人情,皆有涉獵。因其熱愛收藏,多年來更撰寫多部本地傳統節慶、香港街道百年之書。去年,鄭寶鴻更出版《觸景生情─幾代香港人的生活記憶》一書,一改往日習慣,以個人經歷為引,通過約二百幅鄭寶鴻收藏香港舊照片,為讀者重構祖父輩們的奮鬥故事。

  「這本書可說是我對過往收藏舊照片的一次總結,書寫過程中,我夾雜不少個人回憶,以及城市發展進程。」鄭寶鴻說。故而,他從自己兒時一九五○年代居住的中環伊利近街木唐樓講起,描述詳盡,甚至將居所附近主婦煮飯的氣味都進行詳實記載,令讀者猶如置身「時光隧道」。

  鄭寶鴻續稱:「香港住房從來都不輕鬆,早期住宅樓為木或『石屎』結構的唐樓,每個單位可供七至八伙人居住,一家八口一張床的現象十分普遍。」以上所述為全書開篇記載,屬「民生與房屋」部分。鄭寶鴻認為其中最難能可貴的是,社會上聽不到太多怨言,街坊鄰里間更是守望相助,可謂一方有難,百方支援。

  全書第二部分提到香港開埠初的攤檔,其中講道:「印象深刻的,是購買一毫兩份的『拍拖報』,當時最熱門的是《明報》拍《晶報》、《成報》拍《大公報》等。」鄭寶鴻於浮光掠影間,敘說那些今日已不復存在的小攤販。讓時下年輕人,也能從中看到當年的街景盛況,以及各行各業從業者的精神面貌和他們的拚搏歷程,「那時候的人,不懼辛勞,只因他們相信只要肯做,就會有大把機會。」

  現時人們流行快遞叫餐,舊時上班族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鄭寶鴻指着書中一張一九六一年重建後的皇后戲院說:「一九五○至六○年代,中環區的食肆不多,兼且昂貴,在此區上班的白領文員的午餐,部分為運送至辦公樓的『包伙食』。中午時候,大量男女工用肩挑、手挽、頭頂托盤,昂然進入大廈,此情景令老外也為之側目。」

  「我想藉這本書展現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縱使物質貧乏,卻充滿活力,部分行業甚至剛起步,美好前景就在觸手可及處。」鄭寶鴻感慨說。而這正是他編寫這本書的初衷,向那個已逐漸離我們遠去的老香港致敬,也正因為此,他才會樂此不疲收藏香港的老照片、老郵票、老貨幣。記者專訪當日,步入鄭寶鴻的工作間,好似進入一個老香港主題的百寶箱,驚嘆之餘,問及他緣何如此熱愛收藏有關老香港的一切,鄭寶鴻答道:「只因它們既承載這座城市的記憶,亦是老一輩香港人『獅子山精神』的延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