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方物志以情入文記錄本地風物

時間:2018-02-05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中和出版二○一七年七月推出《香港方物志(彩圖版)》

  時至今日,香港依然沒有「地方志」,但不代表此地沒有推動這一事件的文人學者,香港作家葉靈鳳(一九○五至一九七五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於一九五八年出版《香港方物志》,每篇千字左右,寫草木蟲魚,也寫市井民風,知識和情趣兼在,文筆在不大的篇幅中挪轉自如。

  香港中和出版去年七月推出《香港方物志(彩圖版)》,雖距初版時間已過近半個多世紀,然全書敘述之詳盡,整理之系統,將香港鳥獸蟲魚和掌故民俗,與科學領域融會貫通,以隨筆盡書本地風物,還原香港半世紀前的風土風貌,生活民俗。/大公報記者 劉 毅

  葉靈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活躍於香港文壇,為知名作家、報人,原是江蘇南京人。抗戰爆發後,隨郭沫若、夏衍等進步文人南下創辦《救亡日報》,廣州淪陷後,再到香港,從此開始長達將近四十年的客居生涯。其間,葉靈鳳視香港為第二故鄉,對香港歷史地理、文化風俗進行深入研究,被譽為「香港學」開拓者。一九五三年,他開始在《大公報》副刊開設專欄「太平山方物志」,撰寫一系列有關香港花鳥蟲魚和風俗掌故的文字,反響熱烈,一九五八年由中華書局首次集結出版的《香港方物志》,是其有關香港掌故和風物研究的重要成就。

  提起香港,人們首先給予它的定義是國際化大都市,甚少有人會聯想到這座城市的鳥獸蟲魚。因共計百餘篇文章皆從《大公報》副刊專欄而來,故每篇篇幅不長,又配以精美圖片,文筆通俗易懂,輕鬆詼諧,不矯揉、不造作,可謂一氣呵成。開篇由香港之得名講起,又以《新安縣志》作為例證,有理有據,字裏行間凝聚作者對此地的深情厚誼。雖為文人撰寫,卻不是借景抒悲情,而是引《新安縣志》、《廣東新語》裏對於相關物種的描述引用,不失其科普性。

  印象深刻又忍俊不禁

  然而,若只是一味科普,卻又予人乏味之感。因此,作為一個客居香港的外鄉人,葉靈鳳將香港視作故鄉,不論是寫景,還是抒情,敘述,抑或狀物,均是他滿懷深情,對本地自然萬物、風土民俗等仔細鑽研的結果。誠如他描寫香港的木棉花、菊科植物千里光、麻鷹、斑腿泛樹蛙、紅嘴藍鵲等,凡此種種,既有眼前景,亦洋溢濃郁文學氣息,時而引經據典,如看到香港的木棉花開,即聯想到屈大均所言:「望之如億萬華燈,燒空盡赤。」不僅如此,為增進趣味性,作者將生活中有關此物種的閱歷進行分析,譬如探討樹蛙善於變色時,他就講起大學堂一件因為樹蛙善於變色而導致明明就在眼前卻依然遍尋不到的趣事,如此一來,嚴肅的知識和日常生活、文學典故形成勾連關係。

  這本書雖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然引述新聞於今日看來,亦不過時。且葉靈鳳遣詞用句很是幽默,讓人忍俊不禁,如他在「蠔和蠔田」中言:「近來報紙上時常有男變女、女變男的新聞,認為是現代的奇跡。其實,在生物界裏,男變女、女變男,或是亦男亦女,實在是家常便飯。就拿廣東人最愛吃的蠔來說,這小生物在一年之中,就要從雌變成雄,然後又從雄變成雌好幾次。」寥寥數筆,生蠔物種特點躍然紙上,讀者繼而恍然大悟,原來生蠔還有此種性別轉換。

  他人向讀者普及物種知識,鮮少講到物種背後的歷史因由,葉靈鳳則另闢蹊徑,並未將物種同港人生活割裂開來,再說到「蠔和蠔田」篇,作者記載道:「香港新界的大埔海、元朗、后海灣,從前都是寶安轄境,因此,這些地方至今仍以產蠔著名。種蠔的地方稱為蠔田,最理想的地點是鹹淡水交界的海濱和小河口。今日我們只要到元朗去,就可以見到后海灣的蠔田。」從中不僅可以話當年,讀者也能於今非昔比中,感受到歲月變遷,以及民俗生活方式的改變。

  年關將至,很多人都形容如今的香港年味不甚濃郁,但在《香港方物志》中,葉靈鳳說彼時農曆年將至時,因為香港有些古老家庭為了過農曆年,自己磨粉蒸糕,不得不事先將常年少用的石磨拿出來整理,於是「打石磨」的人就應時出現了,因此只要一聽到「打石磨」的呼聲,你就知道過年就在眼前了,這正是「一歲貨聲」之一;再比如作者寫沿街叫賣粉葛(即外江的山藥)的香港小販,喊起來一定要喊「賣實心藕」,不許喊「賣─葛」,這是因「葛」字的本地音讀起來與「God」相似。「上帝」怎麼可以沿街叫賣,洋人聽了會不高興。此類街知巷聞,書中還有很多,若不是開卷閱讀,今人又從何知曉?

  編修「方志」重要參考

  葉靈鳳在書本序言表示:「有關香港史地知識的出版物,實在太缺乏了,尤其是關於方物的記載,在十多年前簡直是一片空白,因此我的這本小書,就無可避免的填補了這空虛。」所言非虛,葉靈鳳於一九七五年病逝。在他身後,香港依然沒有正式啟動「修方志」工程,而他卻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致力從事與此相關的事業,實在難能可貴。而其中搭配的小插圖及註釋,令該書並非專欄文章的集成,更可成為未來編修「方志」的重要參考。

  在繁華都市汲汲營營,被時間追趕的緊迫感,讓我們忘記腳下這片土地還有如此溫情一面,《香港方物志》為人們開啟一扇窗,一扇從公司大廈延展至自然郊野的窗,繼而了然,原來我們的來路並非由鋼筋水泥土搭建的城市森林,而是一路繁花相送,不僅有美麗的蝴蝶谷,更有今日已消失蹤跡的華南虎……雖然書中不少物種和生活習慣,已離大眾漸行漸遠,葉靈鳳還是用他的生花妙筆,在那開旋轉而落下的木棉花、池塘蛙鳴、春日韮黃、過年時食的年糕、小販們的叫賣聲中,記錄着港人走過的歷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