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的二十五號,是英國才女弗吉尼亞.伍爾芙冥壽一百三十六歲。
認識弗吉尼亞.伍爾芙,首先是被她一張相片打動。那是一張面孔的側面像,拍出了她精緻的五官,安靜優雅的神情,還有不難看出的眉目間的憂鬱。
英國盛產才女作家,如寫《傲慢與偏見》、《小婦人》的珍.奧斯汀,寫《簡愛》、《咆哮山莊》的勃朗特姐妹,寫《尼羅河慘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寫《哈里波特》的J.K.羅琳……她們都善於編故事,長於感性表達,而且具備強烈的女性獨立意識。
弗吉尼亞伍爾芙更有她獨特的貢獻。談她的作品,不能不提《一間自己的房間》,也不能不提她最先使用、並大力推動的意識流表現手法。前者提出了女性經濟獨立要求,思想超越了一般文學,被認為是上世紀中葉興起的婦解運動的啟蒙之作,也是社會學的重要文獻。至於後者,則開拓了小說表現空間。這種手法一度被許多新進作家鍾愛。它不問時空,情節隨作者主觀意識流動,感覺上比傳統更自由、靈動。
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人生充滿了故事。她出身優渥,自小沒進過傳統學校,教育來自家庭和閱讀。其父是著名學者、評論家,家中是文學藝術沙龍,確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這種氛圍中,伍爾芙確立了她獨有的思維、寫作方式。
伍爾芙自小體弱,受到抑鬱折磨,曾有過兩次精神崩潰和多次自殺嘗試。第三次,她預感大病來襲,選擇了必死。她在衣服口袋裏裝滿了石磈,步步走向湖心……那年她五十四歲。
香港曾上演過伍爾芙的電影《時時刻刻》,由妮歌.潔曼出演伍爾芙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項。坊間對伍爾芙探究的好奇一直在持續。有的資料介紹,新的伍爾芙傳記片已進入選角階段,她的迷們在期待看到她更深廣的內心世界。
伍爾芙在寫作和疾病折磨中,始終得到第二任丈夫的呵護。在這點上,女作家又是幸運無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