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舞獅營造了春節的熱鬧氣氛/資料圖片
每年新春,屋苑有舞獅子助興,一隊舞獅的精壯健兒到我住的屋苑花園廣場賀年,鑼鼓喧天,整個屋苑都能聽到,這鑼鼓聲代替舞獅隊說:「我來了!」
許多聽到鑼鼓聲的住戶,陸續落樓到廣場,約十五分鐘後,廣場周邊坐着或站着約三百人,外國人的家庭融入中國人賀新歲的節慶,帶孩子參加活動,他們的小孩異常興奮雀躍,有些走近獅子頭,好奇地摸獅子的鼻子、眼睛、頭角、大耳朵、鬍子,再而揭起獅身,走進裏面探個究竟。
醒獅賀歲大家最期待的兩場表演是「採青」與「走梅花樁」,健兒的高超技藝牽引在場所有人的眼睛和情緒,爆出叫好聲和掌聲。看着醒獅以驚人的難度採「青」,鼓聲急驟如雷,旁人紛叫「好嘢」!下一項輪到表演「走梅花樁」,動作驚險百出,近二十呎高的樁柱來回快走、急跳、轉身、上肩膊,動作險絕,令人心跳加速,眾人看得如痴如醉。舞獅隊表演完畢離開屋苑時,一群中外小孩子緊隨其後,依依不捨。
春節期間到處有舞獅子助興,有舞獅子出現的地方,如大商場、市面店舖、社團賀歲、新界鄉村團拜、新歲嘉年華活動,特別顯出春節的熱鬧氣氛,很難想像沒有舞獅子助興會是什麼情景。
常見社區活動的程序表上,附有「醒獅助興」一項,習慣把舞獅看作增加會場氣氛,賓主與坊眾看一場熱鬧,我總覺舞獅的表演,不少層次有待我們發現,須細心的觀賞,不僅是街頭的一場熱鬧,或為公眾活動助興。
五十年代新中國第一個民間藝術團來港表演,觀眾排長龍購票入場票,節目哄動一時,其中有北獅表演,香港觀眾首次接觸北獅舞藝,非常讚賞。此時國家已將舞獅子列入民間藝術,登上舞台,肯定它的藝術地位,不似香港舞獅僅視街頭熱鬧助興。
若我們放下舊觀念,用另一種眼光觀察本地的舞獅表演,便發現一向以來對這一門表演技巧存在觀賞上的粗疏,忽視它所藏的更深層次的藝術要素,一向只視為逢場作戲的配角。
本地的舞獅統稱「南獅」,有別於「北獅」。南獅吸取了多種不同品種藝術的表演技巧及精髓,融入本身的表演程式中,成為綜合一體表演藝術,大概包括以下幾種技藝:中國武術、民族舞蹈、戲曲表演程式、雜技動作,形成自身的風格,即精靈、優美、高難度、剛柔兼並、達至人性化。
南獅以三大硬功夫作基礎,躍、撲、扎。在這三大硬功中融入上述各行檔的細膩表演方式,吸收武術動作方面,以「走梅花樁」顯露無遺,表演的兩人不但需要合拍,還須在兩米半高的樁上做出各式高難動作,這一列動作是規範的表演程式,包括飛身上樁,樁上前後左右環迴疾步,由此樁躍至彼樁,獅子轉身回頭等等,要在高而狹窄樁上完成。上腿、站肩、撲空更高難的動作,要求舞獅頭的人站上另一人的雙膝上,再一個撲空動作,站上對方的肩膀上,用以表現獅子朝天攀日,此時兩人在兩米半樁柱上疊起的高度離地面接近三米半,立足點只比腳板略寬的樁面,下面的人馬步須穩,站在肩膊上的人須絕對平衡,舞動獅子,不停地動作。獅子突然樁上翻身,驚險處令人驚叫!這一套動作,來自中國功夫,舞者需有武術根基,否則無法完成表演,甚或由樁上跌下來。近年又加入了過鐵索、穿火圈,在武術之外吸收了雜技動作。
現今南獅的演出,增加不少人性化動作,這連串動作包括疑慮、審視、苦思、出洞、過山、驚躍、發威、抓癢、酣睡、初醒、迎賓、施禮;從戲曲人物表演方法吸取過來,用於舞獅表演,表演方法豐富,獅子如有生命,更人性化。這一套生動活潑的表演,在「採青」中可見。「採青」是幾株生菜,內有利是錢,「青」掛在竹竿頂,或兩三層騎樓高處,舞獅者舞弄獅子,把生菜和利是取到,咬碎生菜再吐出來,寓意主人生財有意。表演過程先由獅子看到物件開始,好奇攀高審視,感到疑惑,一時陷入苦思,想通了即向上撲,往高攀,要拿下這東西,這一串動作,要求舞者把神態細緻演繹。
南獅起源於明初,由南海縣始創,一九八九年即始創後數百年,出現一次大膽創新,南海獅子隊出外參賽,決定大幅提升動作難道,加入藝術元素,特別在「走梅花樁」的套路上,加入高難度的武術動作,將南獅表演提升,發揚光大。當時在比賽場上亮相,震驚一時。現今高難度動作及精湛的演技,經受得起藝術性檢視,提升了藝術表演的層次,走上藝術表演的楷梯。政府藝術部門,社會文化機構及社團組織,應給以更多機會把舞獅藝術引上舞台,增加在文化中心,區域大會堂的文藝活動演出中的上演機會,提升此項民間藝術的地位。
海外各地華人社會近年迅速度學會這門新的表演技巧,在當地發揚光大,受到華僑歡迎。
舞獅是悠久的嶺南文化,隨着當年往海外謀生,把舞獅文化帶到異國,這項活動凝聚幾代海外華人的鄉情,推動民族認知,增進民族和諧與文化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