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朱棣的長陵享殿祾恩殿為唯一幸存的金絲楠木之王者殿\資料圖片
楠木圈裏有句行話,前海後海不如中南海,前殿後殿不如祾恩殿。圈外人會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那說的就是金絲楠木。
明故宮太和殿是皇城紫禁城中的核心,皇廷之上那十六根通天龍柱,讓張勳那種天地神都不懼怕的軍閥,仰頭一望,兩膝都發軟。兩人合抱,三丈多高,鑲金盤龍,一竄到天,真如群龍相聚,眾龍朝拜,那氣場豈是一般人能消受得起?張勳信皇帝下跪也應該。那龍柱卻「蒙」了我數年,我一直以為此柱乃天下神柱,頂天立地,在封建王朝之中其大其重要無與倫比。此柱必為金絲楠木,非金絲楠木焉能負如此大任?然懂金絲楠木的友人無忌先生言,三大殿中的所有木物,包括太和殿中的六十根大柱,十二根攀龍朝天神柱,皆非金絲楠木矣,現在看到的俱為白、紅松木,為防止龜裂,都穿上麻絲衣甲,又繫上金箍數道,然後才彩繪雕龍。聽他細細道來方知。
明朝十六位皇帝,真正有作為的只有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有篡位之嫌敢把京城遷都到北京的朱棣,他父子倆可稱「大帝」,朱棣造就了北京城,也幾乎毀了金絲楠木。想當年,朱棣修北京皇城時,三大殿的支柱全部用的是金絲楠木,太和殿的金絲楠木通高三丈三,徑粗都在三尺五以上,殿內所用木料全部是一水的金絲楠木。號稱永樂大帝的朱棣最心愛金絲楠木,把金絲楠木封為皇木,他一人享用。據推算,紫禁城內金絲楠木僅朱棣一朝被用總在三百多根,大的都是三百至五百年的老樹。金絲楠木也無愧皇木,中國歷史上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而世上真有五百年必有金絲楠木王興。金絲楠木與王者同興。非常可惜,朱棣的金絲楠木宮殿並未能保存下來,一為天災,二為人禍,猶如楚霸王一把火把秦始皇的咸陽皇宮燒得幾乎一片廢墟,李自成臨撤出北京城時也曾放了一把罪惡之火。幸虧李自成僅僅在北京城呆了不到三十天,登基當皇帝也只有短短一天的功夫,在北京城還找不到北,沒有顧及到明皇陵,朱棣的長陵幸免於難。其享殿祾恩殿就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金絲楠木的王者殿。
朱棣氣度不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莫非王屬。金絲楠木王者確有霸氣龍氣天子氣。祾恩殿比紫禁城中的太和殿還寬還闊,全靠那些皇皇然、森森然的通天皇柱支撐。走進祾恩殿,靜然若深山,悄然若深林,皇皇之氣油然而生,大殿之前的十二根皇木皆通天筆直的金絲楠木大柱,其壽多在三五百年;中間的四根支柱,柱頭直徑皆三尺三,通高七丈。據說當年朱棣來視察其享殿時,有大臣奏曰,可否塗金繪龍?朱棣不愧皇帝,說柱上自有金何需再塗金?柱上自有金絲龍紋,何需再繪龍?
金絲楠木被清乾隆皇帝讚譽為「天地至美」。金絲楠木隱跡於深山老林之中,彷彿神龍見首不見尾。清王朝以後的「細木匠」,引以為自豪的就是一生「動」沒「動」過「神木」?萬千木匠一生甚至未見過金絲楠木。
找金絲楠木是奉旨而行,其名為「探龍」,它不同於東北採參,誰有本事誰想去誰去,私下無旨去「探龍」,輕則拿下,重則判斬。皇家的神物動不得。
金絲楠木行中有句老話:入山千人,出山三百。那時條件極艱苦,自己要背上糧食,風餐露宿,頂風冒雨,最可怕的是疾病,得病以後,領隊的官員就讓病者自己走回去,免得傳染整支「探龍」隊伍,得病者往往未入歸程,已然病餓而死,一路上白骨為標,最可怕的是整支「探龍」隊伍中蔓延傳染病,其結果是整支數百人的隊伍,只見人進去,再無人出來,留下一村一莊的孤兒寡母。人言之,「龍」不好探,會故意設置九九八十一難,過得了此難,也難過彼難。「探龍隊」出發前,所有家屬都披麻戴孝,悲痛如同真出殯,圖得是悲盡有喜,苦盡甜來,驚動「神龍」,讓「神龍」高抬貴手,放他們一道。送殯的「響器」班子,要跟着探龍隊整整走三天,吹奏三天,三天過後,生死有命,那景那情比打仗上前線還悲還苦還淒涼還苦澀,當然隊伍最前面也抬着一道黃裱聖旨,奉旨探龍。打仗還能當逃兵,探龍連逃兵也逃不得,一人違旨,全家乃至全族受害。
金絲楠木都在深山野林,蛇獸盤踞,毒霧毒蟲毒草毒花皆致人命,因為只有在那些地方,金絲楠木才得以生長幾百年。
幾百年齡的金絲楠木,高聳入雲,如萬軍叢中的一柄帥旗。神奇的是在這棵金絲楠木樹的樹基處是一片綠茵茵的葱綠苔蘚,樹的兩三人高以下,也爬滿了翠綠翠綠的苔蘚,總有數枝靈芝長在其中。再往上看,則是金閃閃、光燦燦的筆直樹幹。金絲楠木樹上無蟲無洞,甚至連密林中最擾人最令人生畏的毒蟲毒蚊飛蠅也避之遠遠。一旦發現,隨行官員趕忙從懷中掏出一卷黃綢帶給樹圍上,把抄有聖旨的官文立在其下,眾人皆伏地叩頭,一磕就是九頭。然後圍坐在樹幹周圍,合掌念經,方覺清清幽穀,高高峻嶺之間,陣陣楠木之香撲鼻而來,所有人幾乎皆為香所醉,為香所泣,皆哭,皆大哭,其哭中何止有言萬千?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