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香港發展史,港人要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才有機會享受到電視廣播的娛樂。包括最早期的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黑白頻道廣播,直至一九六七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正式成立,為香港的電視廣播歷史寫下了新篇章。
還記得在上世六十年代初期,電視機是一種奢侈品,部分有能力的家庭在購置電視機之後,就把它珍而重之地放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為了不讓小孩子隨意開啟電視,因此當年的電視機大部分都配備一個大木箱,部分更有四隻腳,儼如客廳中的重要擺設。為了保障孩子更專注學業,部分電視機更設有捲簾式大門以便上鎖,家中什麼時候看電視,家長擁有絕對話事權。
由於並非每個家庭都能夠有能力購買一部電視,所以鄰家小孩要看電視的時候,都會擠到擁有電視機的家庭,有時十多二十個小孩堆在一起,令晚飯後的鄰舍生活平添幾分熱鬧。鑒於爭看電視的小朋友越來越多,有家長便索性在家中設置木櫈仔,向要看電視的孩子收取每位一毫子的入場費,慢慢更發展成為一種風氣,連街邊的商店、涼茶舖也爭相效法,付費看電視的,就不再局限於小朋友了。後來,當時的港英政府眼見電視節目大受歡迎,於是嘗試在部分公園設置公眾電視,讓市民於茶餘飯後都能夠隨時觀看到電視節目。
一九六七年以後,電視發展趨向蓬勃,電視機的售價亦越來越廉宜,並且開始出現彩色信號廣播,令更多家庭添置電視機,付款看電視的情景就走向式微。
踏入七十年代,電視廣播業可以說是香港的全盛時期,除了前文提及的麗的電視和無綫電視之外,還加入了佳藝電視進行競爭。直接受惠的,當然是普羅大眾,因為節目內容更加豐富,有更多選擇,同時受惠的,還有電視藝員,在三台互相挖角的情況下,身價自然水漲船高,皆大歡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