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斯維特蘭娜當年通信時期拍攝的照片\網絡圖片
十年前讀到一則真實的故事,一名俄羅斯二戰老兵在有心人幫助下,與音信隔絕六十年的西德(冷戰時期東西德分隔)戀人重逢,一對耄耋有情人喜結秦晉,定居俄羅斯西伯利亞第三大城市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故事十分感人。上月初,我的母校武漢華中師大也傳出一個相似的故事,講的是一名一九六五年屆畢業生和一名前蘇聯女學生失聯半個世紀後意外「重逢」,人民網和China Daily也轉發了這個有趣的故事。
故事不太複雜。一名白俄羅斯的中國留學生委託國內朋友透過微博發出一條尋人消息,聲稱他正在幫一位白俄羅斯友人尋找其母親在五十多年交往的一位中國筆友,一九六○年代初,這位白俄羅斯朋友的母親斯維特蘭娜與一名中國大學生互通信件,後來突然中斷了聯絡,老太太記得這名中國筆友的中文名字叫藍宗禹,是華中師範學院(現華中師範大學)外文系學生。這則附有一幀中國筆友藍宗禹的舊照片和幾張殘破的中俄文信封信紙的尋人消息,立即引起華中師大各地校友的關注,紛紛轉發協助尋人,我在香港也收到這一信息,立即轉發到香港校友群組,印象中香港有一位校友是六十年代俄語系畢業,希望會有一些線索。剛踏入新年便傳來好消息:藍宗禹校友找到了,並且證實他就是白俄羅斯老太太斯維特蘭娜正在尋找的五十四年前的筆友,更意想不到的是,今年八十歲的藍老先生就在我的家鄉汕頭,真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故事要從一九六○年說起,當年藍宗禹從汕頭一中考入華中師院俄語系,其時中蘇仍處蜜月期,老師要求學生與蘇聯白俄羅斯學生通信建立友誼,學習俄語,於是有了兩人的通信往來。藍先生畢業後留在武漢教書,一九七七年調回汕頭,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現在享受退休生活,含飴弄孫樂也融融。聽專程來找他的校友轉告跨國尋人消息,藍老先生感到很驚喜,馬上出示畢業證書證實自己的身份。而另一邊廂,白俄羅斯老太太聞訊喜出望外,拿出當年與藍宗禹通信時期的少女倩照放在胸前,讓專程前來報訊的那位中國留學生拍照,歲月無情人有情,令人唏噓。老太太介紹,當年她是一名十四歲的中學生,藍宗禹先給她寫信,兩人平均兩三個月互通一次信,持續三年,雙方至少寫了十五封信,一九六三年最後一次彼此通信之後便失去聯繫。斯維特蘭娜後來考上列寧格勒化工製藥學院,畢業後成為一名藥劑師,目前仍住在白俄羅斯。老太太向客人展示幾幅舊照片,其中一幅是她與中國筆友通信期間拍的黑白照:騎在自行車上的她,短裙長靴,笑容迷人,真是一名可人兒!
俄國文學家別林斯基說,「一個小人物的身上,隱藏一個大時代」。上述兩個跨國男女的故事都有一個喜劇性的結局,前者有冷戰和蘇聯解體、柏林圍牆倒塌的歷史背景,後者則發生在當年中蘇關係先友好後交惡最終走進歷史(一九六三年兩人中斷通信失聯之時,正是中蘇交惡公開化之日)、而今中俄中白關係處於蜜月的大時代。我很想知道,當年二人通信談些什麼?藍宗禹是否還保留當年與白俄羅斯姑娘的通信?這些通信是否曾經給他帶來麻煩?似此星辰非昨夜,斯維特蘭娜為何對這名中國筆友念念不忘?兩位跨國筆友雖然隔空「重逢」,卻依然素未謀面。所謂無緣對面不相逢,如果有機會讓這對五十多年前的跨國男女筆友,到當年彼此結緣的華中師大校園來一場跨越半世紀的千里相見,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